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新社推出五集系列全景紀錄片

《中國戰疫錄》:簡明有力講故事 准確深刻抓重點

2020年04月07日11:4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春天終於到來。中國本土的現存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大大減少,越來越多學校、企業復學復工,疫情最嚴重的武漢,也逐漸恢復城市活力,人們可以捧起久違的熱干面了。

抗擊疫情的階段性成效,是中國人民用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換來的,這段歷史值得認真回顧、深刻反思。3月30日,中新社推出5集系列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系統梳理中國戰“疫”進程,全景展現疫病突襲狀況下的中國作為,值得關注。

主題明確 廣而不亂

一個人口接近14億的大國,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全民抗疫,這麼宏大的故事,要怎樣講述,才能既符合新聞“准確、客觀、全面”的要求,又能讓觀眾接受甚至喜歡?相信這是疫情之中的媒體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中新社的5集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各集的標題分別為《疫病突襲》《全民戰疫》《中國速度》《醫者大愛》和《四海同心》,從中可以看出,這部紀錄片選擇用5個明確的主題來呈現這一大事件。而且,和一般紀錄片的主題劃分不同,《中國戰疫錄》沒有選擇單純用時間、地域或者人群來進行劃分,而是以時間為主線穿起5集內容,集中挑選這次疫情中最顯著的特點進行呈現。

在這部紀錄片中,大量疫情中珍貴的新聞影像被匯集整合,每集時長在7—10分鐘,節奏明快,信息量大,符合大眾希望高效獲得信息的要求。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時長短,但片頭片尾一點也不馬虎,片頭是快節奏的場景展現,片尾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歌曲《湖北保衛戰》,字幕同時有中文和英文,便於國際傳播,交流中國抗疫經驗。

抓准特點 呈現事件內核

作為回顧性質的紀錄片,其重要意義在於總結經驗教訓,對於紀錄片編者來說,提煉出新聞事件的內核,成為紀錄片是否有價值、有深度的關鍵。在《中國戰疫錄》的5集中,《全民戰疫》《中國速度》是最能體現這部紀錄片特色的兩集,也是最能抓住此次新聞事件內核的兩集。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從宅在家中的普通民眾,到一線醫護人員,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抗擊疫情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在短時間內凝聚起來的團結合力,成為中國抗疫經驗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在《全民戰疫》這一集中,展現了國家領導堅強有力、醫療工作者沖鋒在前、后方補給保障到位、社區工作細致嚴格、民眾全力支持捐款捐物的群像,的確是對全民抗疫的全景記錄。

和普通的新聞事件不同,此次新冠肺炎傳播速度快、未知情況多,“時間就是生命”用在疫情初期的防治中再合適不過。《中國戰疫錄》的編者抓住了這一新聞內核,特意安排了《中國速度》這一集,片中多次出現時間、鐘表等畫面,敘事節奏和背景音樂也營造出緊張氣氛。

《中國速度》中講述的第一個故事便扣人心弦。2020年1月23日13:06,一封加急求助函被送到位於北京的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函件出自武漢市城鄉建設局,內容是請求對武漢市建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醫院”進行支持。接到求助函,79歲的黃錫璆立刻取出17年前參與北京小湯山醫院整體設計的圖紙著手整理,78分鐘后,建設圖紙傳往武漢。

古稀老人翻找圖紙的畫面加上主動請纓的信,看得人眼眶發紅。隨后,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建設者不分晝夜、冒著風險以小時計算工期的建設場面看得人熱血沸騰。除了基建,片中還講述了陸軍軍醫大學在除夕夜僅花費6小時集結150人馳援武漢的故事、一天內緊急轉產做口罩的故事、爭分奪秒做研究的科研故事等。事實証明,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快速行動,疫情蔓延的腳步才被放緩。《中國速度》這一集全景呈現了多個戰線快速響應的民族凝聚力,同時敘事詳略得當,非常精彩。

注重細節 直擊觀眾內心

在《全民戰疫》這一集中,影片講述了快遞小哥汪勇出入重症醫院,協調多方資源解決醫護人員出行、吃飯、生活物資緊缺問題。這一人物故事的呈現,讓觀眾對於疫情中的凡人壯舉,有了直觀深刻的感受。

雖然是全景紀錄片,但《中國戰疫錄》中講述的個體的故事也不少,這些小故事如銀河中的亮星,令人矚目並且印象深刻。

提醒大家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前往疫情最嚴重的武漢考察情況,《醫者大愛》這一集中對於84歲高齡的抗疫戰士鐘南山的敘述,讓人動容。在這一集中,還講述了摘掉防護鏡搶救病人的醫生、家人患病卻無法照料的醫務工作者等,一個個具體的故事,讓觀眾深刻體會“醫者大愛”的含義。《四海同心》這一集中,在廣西陽朔生活的南非人伊恩·漢姆林頓做起志願者,發放宣傳資料、排查車輛的畫面,讓人切實體會到國際友人的善意和對中國的熱愛。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對於歷史細節的忠實記錄,是紀錄片的重要作用。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一集《疫病突襲》中,記錄了疫情發生之初人們對於新冠病毒的不了解。片中有這樣幾個畫面,2019年12月31日,華南海鮮市場的商販面對媒體鏡頭說:“有人打電話說不敢來進貨了,這哪裡有什麼情況呢?”2020年1月23日,春運期間,武漢天河機場的旅客也沒有感受到太多異樣,因為覺得“我周圍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症狀”。這些影像展現了當時民眾對於新型病毒的了解不多、警惕性不高的情況,為后續有關公共衛生教育、傳染病防治的反思留下歷史底本。(見習記者 隋明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