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要重映 我好想幻影移形去影院

殷錦繡
2020年04月10日06:5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要重映我好想幻影移形去影院

  3月19日,華納正式宣布:“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將在中國內地大規模重映。

  雖然並沒有確定具體日期,聽到這一消息,因疫情而“困守麻瓜界”的“巫師”們興奮了:

  “趕緊准備霍格沃茨校服,一起狂歡!”

  “希望不要在夏天,不然穿袍子太熱了……”

  “警惕食死徒勢力呀!”

  ……

  這些話,隻有哈迷才能理解。對重映的期待,也隻有哈迷體會最深。

  《哈利·波特》面世二十幾年來,已經在世界各地吸引了一大批愛好者。有人不解:一部虛構的作品,一個虛擬的世界,為什麼能被這麼多人認同呢?

  這要從人們對社會聯結的渴望說起。

  其實,依附於集體、與人有聯結,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在人的各種需求——比如食物睡眠等生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等等,愛與歸屬的需求算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這種對集體紐帶的渴望,使得人們往往很樂意去加入一個個小集體、小圈子,也很容易同化集體身份,做出集體認同的行為(哪怕自己以前不會這麼做),表現出集體認同的態度(哪怕自己以前的態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會發生:大學裡會有老鄉會,公司裡也會有興趣愛好小組,打游戲的人也會組建聯盟。

  人們甚至可能同化一個他們本不屬於的集體,或者並不“真實存在”的集體,就是為了獲取這種聯結感。當我們在網上讀了一個故事,我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進故事中的角色。

  沒錯!雖然《哈利·波特》所建構的魔法世界不像大學、公司那樣有實體,但心理學家發現,僅僅是閱讀《哈利·波特》的故事,就能讓人有代入感,讓讀者也覺得自己成了魔法世界的一員,這被稱為“敘事性集體同化假說”。

  心理學家的研究是這樣做的:請一些人閱讀一章《暮光之城》(一部吸血鬼故事的小說),在這一段中,男主角愛德華向他的戀人貝拉描述了吸血鬼的生活。另一些人閱讀《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兩章,在這兩章中,哈利和他的同學們被分院帽分進了不同的學院,哈利第一次遇到西弗勒斯·斯內普教授。

  當參與者讀完了這些章節后,研究者就會評估他們對於吸血鬼/巫師身份的認同程度。結果發現,讀過《哈利·波特》的參與者,在通過按鍵把“我的××”和“魔杖”“飛天掃帚”“咒語”“魔藥”這些詞做分類時,反應速度大大提升,這意味著,在潛意識裡,他們已經把自己跟這些魔法世界的東西聯系在了一起。

  同樣,讀《暮光之城》的參與者,把“我的××”“血液”“尖牙”做分類時,反應更快,也表明了聯系的作用。

  研究者還讓這些參與者回答了一些問題:

  “你覺得自己有多像英國人?”——因為哈利·波特的故事發生在英國。

  “如果足夠努力,你真的能使用思想的力量,移動一個物體嗎?”——在魔法世界中,巫師們可以用飛來咒移動物體。

  “你真的有可能讓自己消失,再出現在其他地方嗎?”——在魔法世界中,會幻影移形的巫師就可以“憑空”消失,“出現在另一個地方”。

  雖然這些問題看起來有點滑稽,尤其是后兩個問題,一般成年人都會知道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讀完《哈利·波特》的參與者也不會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飛來咒、幻影移形技能,但他們仍然回答出了比其他人更高的可能性。

  這些結果都表明,這時候,讀完《哈利·波特》的參與者多少會把自己代入巫師的身份。而讀完《暮光之城》的人會覺得,自己能跳得更高、不睡覺的時間更長、牙齒更鋒利,也就是把自己代入了吸血鬼的身份。

  研究者還通過問卷量表發現,越是希望得到群體歸屬感的人,越會覺得自己像巫師/吸血鬼﹔而在把自己代入巫師/吸血鬼身份后,這些人會變得對生活更滿意、更開心、更積極。

  對於那些有幸迷失在一本好書裡的人來說,沉浸在故事裡的樂趣並不奇怪。這一研究表明,書籍給了讀者更多置身於幻想世界的機會,甚至提供了一個在幻想中社交的機會,這種“成為集體的一部分”的感覺,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幸福的平靜。

  我們在生活中也許會有力所不及,會感到不被理解、感到孤獨,但在翻開《哈利·波特》、感覺到自己屬於這個魔法世界時,我們會相信自己11歲時送信的貓頭鷹只是迷了路,我們會覺得,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名隱匿身份的“巫師”。此刻,我們便不再孤單。

  讓我們一起准備迎接全國影院的魔法將至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