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我的新聞座右銘

兩位新聞"老兵"轉型:時間是最好的顯影劑

2020年04月14日07:53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新聞座右銘 | 兩位新聞“老兵”轉型:時間是最好的顯影劑

  編者按:說起自己的座右銘,每個新聞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回答。有的執著堅守:“努力到用盡全力,拼搏到感動自己,不停地走下去”﹔有的勇敢轉型:“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這條新聞路我且行且珍惜”……雖然每個新聞人的座右銘角度有別、表達各異,但是堅守初心使命、永立時代潮頭的精神氣質,是這個職業獨特而不變的價值追求。

  今天,讓我們一起分享黑龍江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總編室主任鄒韻、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浙江在線視頻中心副主任王堅穎的新聞座右銘。

  黑龍江廣播電視台鄒韻:

  努力到用盡全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做新聞工作就像在海邊走路,浪花會不斷把你的腳印抹平。想要留下點什麼,就得不停地走下去。說話的人就是曾經電視裡的那個讓我敬佩、給我啟蒙的新聞記者,如今他已經成為我工作中的師長。已從事新聞工作15年的我,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義,那就是:努力到用盡全力,拼搏到感動自己,不停地走下去……

  2000年5月的一個傍晚,我和爸媽窩在沙發裡看黑龍江電視台《攀登珠峰》節目。海拔8000多米的珠峰山脊,一群新聞記者一邊強忍著強烈的高原反應,一邊記錄著孤身一人攀登珠峰的登山發燒友閻庚華的前進腳步,絲毫不敢怠慢。白雪覆蓋的山路上,留下了長長的一串腳印。我在心裡默默驚嘆,也發出了疑問:這麼苦,這麼難,這些人圖什麼?這個節目當時的負責人、現任黑龍江廣播電視台副台長關中的話回答了我的疑問,他說:“做新聞工作就像在海邊走路,浪花會不斷把你的腳印抹平。想要留下點什麼,就得不停地走下去。”

  因為他們堅持不停地走,所以我們看到了珠峰的真實面貌、攀登者的不屈不撓,以及中國人在保護珠峰生態環境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同樣也是因為這群人堅持不停地走,我們還看到了更多的人性溫暖、事件真相。一直堅持不停地向前走……雪山之巔的那串腳印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裡。

  2012年9月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先進事跡報告會上,上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社會各界代表屏息凝神,傾聽著已經成為了一名記者的我,在報告台上的講述:5月初,29歲的佳木斯中學女教師張麗莉為救學生,被車輪碾過,身受重傷,雙腿高位截肢。從搶救到治療再到康復,張麗莉在病房裡躺了100天,為了能採訪到她傷情救治的最新進展,我也在病房外守了100天。這100天裡,我贏得了張麗莉的信任,也收獲了她的友誼,我先后4次進入病房對她進行專訪,總計播發了150多篇新聞報道,直播連線近百次。

  黑龍江廣播電視台鄒韻(左)與張麗莉在人民大會堂合影。

  有一天我問她:“疼嗎?”她說:“不疼,就是時常出現幻覺,好像腿還在,夜裡也常夢見自己又跑又跳。”我又問:“后悔嗎?”她搖搖頭說:“那是一種本能,所有愛學生的老師都會有的本能。”

  原來,向前不只是一種選擇,也可以是一種本能。此刻,我分明看到,失去雙腿的張麗莉身后也留下了一串腳印,如同當年珠峰之上的腳印一樣踏實、一樣厚重,仿佛在鞭策著我,堅持向前,不停地走下去。

  2019年8月17日,黑龍江廣電大廈五樓融媒體指揮調度平台,全省各地的汛情信息正源源不斷地從八方傳來。連日的降雨導致黑龍江流域出現嚴重汛情,各地政府緊急施策,轉移群眾,搶險救災……剛成立不滿一個月的融媒體中心能做些什麼?直播!我們決定利用融媒體同頻共振、實時廣泛的傳播優勢,助力全省防汛搶險工作,直播地點就設在融媒體指揮調度平台。

  經過不到1小時的緊張籌備,下午兩點,《防汛進行時》融媒特別直播在“無限龍江”APP推出。52分鐘的直播中,網友看到了近50路記者從各地發回的最新汛情報道,也看到了全省各應急平台緊張有序的工作狀態,還看到了新聞記者們在抗洪前線採訪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傳播影響力,引導各地居民有序出行,配合防汛工作順利開展。到直播結束時,累計觀看人數近百萬。

  黑龍江廣播電視台防汛搶險融媒直播《防汛進行時》正在直播。

  這是一次沒有任何預熱宣傳的臨時直播,也是黑龍江廣電的第一次融媒聯動網絡直播。我第一次成為了一名“網絡主播”。直播結束后,同事們開玩笑說,別的主播都是靠噱頭,你是靠“后台”。是啊,我的“后台”,是一群敢想、敢拼的小伙伴,是應勢而動、打破壁壘、創新格局的黑龍江廣電。

  在后來的總結會上,我又聽到了那句話,“做新聞工作就像在海邊走路,浪花會不斷把你的腳印抹平。想要留下點什麼,就得不停地走下去。”說話的人就是曾經電視裡的那個讓我敬佩、給我啟蒙的新聞記者,如今他已經成為我工作中的師長。已從事新聞工作15年的我,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義,那就是:努力到用盡全力,拼搏到感動自己,不停地走下去……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王堅穎:

  在融合轉型中奮楫爭流

  時間是最好的顯影劑,在20多年的工作裡,我做攝影記者業務沒有掉過隊,在融媒體發展、全媒體建設的過程中也沒掉過隊。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這條新聞路我且行且珍惜。

  身體“老了”無法避免,功夫還沒“老了”,心就不會“老了”。

  突然被人提醒工作20多年了,心裡一驚,驚的是這麼快,覺得時間非常殘酷。但可能是一直工作在一線,一直和年輕人一起戰斗,對自己“老了”這件事還不敏感,更得益於在浙江日報這樣的傳統紙媒裡,作為已經順利轉型的全媒體視頻影像記者,在融媒體的大勢前,自己的本領也已經升級換代,更對“老了”沒太大壓力。

  順利轉型固然要付出個人的努力,但首先要感謝浙報集團在媒體轉型期,應勢推出的融媒體舉措——2017年元旦,浙江日報圖片中心和浙江在線新聞中心視頻圖片部融合,“浙視頻”應勢而出。僅僅兩年,“浙視頻”佔據省級黨媒視頻團隊排頭兵地位,影響力和內容流量相當可觀,變現模式已經有實際成效。近年來親眼目睹多家紙媒攝影部的撤銷,大批攝影記者或改行或流失。我得感激浙報這艘大船的應勢而爭,給“浙視頻”團隊創造了轉型升級、抓住融媒體紅利期的機會。這個機會,對需要團隊作戰的視頻從業者來說尤為珍貴,對需要轉型的圖片記者來說需要感恩。

  大船應勢爭流,水手需奮楫。

  “浙視頻”融合之初,大家都是被推著走,也時常聽到一些牢騷,對融合后的陌生工作有抵觸心理,原來隻做報紙的圖片編輯會抱怨網絡圖片的效率和數量要求,圖片記者會抱怨視頻剪輯的入手難度,慣做專題視頻的記者也會抱怨做新聞的內容要求。

  得益於在集團多個媒體平台工作,在多個崗位上鍛煉,我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攝影和技術的緊密關聯,讓我也對新技術新形式一直保持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對“轉”並不存在心理障礙。

  我工作的前10年在傳統紙媒,從浙江日報到錢江晚報,關注點更加大眾化社會化。而在攝影記者的崗位上,新技術的挑戰對一個新聞科班出身的年輕記者來說,應對得還挺從容。在浙江日報攝影部的時候,膠卷的性能改變了,我幫大家換掉用了幾十年的顯影藥水﹔在錢江晚報的時候,我是一個能用電腦處理圖片、用第一代數碼相機發當天稿件的人。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王堅穎(中)在浙江千島湖採訪拍攝。

  在紙媒工作10年后,我到了浙江在線,從紙媒轉入網媒。恰逢網絡蓬勃發展,在紙媒人的眼裡,網站還算新媒體。非常慶幸這次轉崗,我從開始不喜歡網站用圖片的“隨便”,很快理解了網絡媒體對速度、互動性的要求。在浙江在線,我的攝影記者主業沒變,同時也涉及論壇、微博、評論、視頻等內容板塊,這樣的跨界讓我對新媒體的理解更豐富,更完整。

  網絡媒體的攝影記者應該有網絡媒體的特點,抱著這樣的信念,我帶著年輕的小團隊在G20杭州峰會報道中,用GIF動圖做主旋律報道,在媒體報道中獨樹一幟,G20倒計時視頻作品還得了中國新聞獎。行動的力度首先源於認識的程度,我對融媒體大勢有清醒的認識,轉型的心理障礙早在20多年的工作經歷中蕩然無存。

  融合之初,採訪室當時近30個人,隻有我一個管理人員,原來的圖片團隊對視頻很陌生,原來的視頻團隊對做新聞不熟悉。為了把團隊帶出來,每一個視頻我都自己先初審,半年多時間裡,我是典型的“996”人員,在剪輯軟件裡改過近千條視頻新聞。年輕人為主的團隊畢竟有激情,記者們也都為轉型拼命爭氣,採訪室很快達到了周產近40多條原創視頻的產量,全網播放百萬次、千萬次、甚至億次的視頻陸續出現,“浙視頻”的影響力迅速在網絡上擴張。

  作為最基層的管理者,自己帶頭是讓人服氣的條件。要批評記者的問題自己得先解決,要指揮記者自己得先沖在前,我一直踐行這樣的管理觀念。我對自己業務能力的要求是不怕露怯出丑,樣樣得在科室平均線以上。和團隊一起探索磨合的同時,自己玩票水平的視頻技術也在迅速進階。剛學航拍的時候,我在西湖邊把胳膊劃傷了,縫了兩針,當著別人的面炸機的丑事有兩次。但是學業務我還是有點狠勁的,炸機了自己掏錢賠,陸陸續續花了近萬元﹔傷好了專門練習手接手飛,直到非常嫻熟﹔熬夜逐幀學習高手的視頻剪輯。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王堅穎(右)在採訪卡丁車業余賽車手。

  時間是最好的顯影劑,在20多年的工作裡,我做攝影記者業務沒有掉過隊,在融媒體發展、全媒體建設的過程中也沒掉過隊,仍然能和年輕人一起採訪,分擔各項工作,心情還很年輕。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這條新聞路我且行且珍惜。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