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主流媒體扛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普責任

曹俊卿
2020年04月17日06:4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主流媒體扛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普責任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對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正常社會秩序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必須採取果斷措施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堅決消除。2020年春節前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這場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積極加強輿論引導,有效激發正能量,傳播科學防控知識,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堅決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是主流媒體特別是科技媒體的使命與責任擔當。

快速反應 及時發聲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旦發生,會迅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引起公眾高度警覺,由此帶來的恐慌、焦慮、猜疑、盲從、謠言等問題會一波接一波,從而給社會穩定造成巨大壓力,並嚴重影響事件的控制和消除。在這種情況下,對公眾的輿論引導至關重要,主流媒體必須快速作出反應,及時普及科學防護知識,提升防控科學性與有效性,充分發揮“壓艙石”和“定海針”作用,正確引導公眾輿論,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黨中央高度重視,強調“要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在武漢,面對驟然而至的“封城”,市民憂心忡忡,《武漢科技報》迅速制作上線針對疫情防控的網絡科普知識有獎競答小程序,及時普及相關知識疏導民眾情緒。緊接著,該小程序經湖北省各媒體和全國各科技報推介后,參與人次超過300萬,強有力地發揮了科技媒體科普影響力和輿論引導陣地作用。隨后,《科學導報》《山西科技報》《重慶科技報》等全國20余家科技媒體及時發聲,迅速推出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抗疫特刊和專欄、專版,全力以赴進行疫情科學防控宣傳教育,有力引導社會輿論,疏導情緒,增強大眾信心。

比如,《科學導報》先后推出兩期“戰疫”特刊,從傳達中央精神、專家解讀疫情、抗疫一線報告,到防護科學認知篇、居家生活篇、出行指南篇、工作區域篇、科普新知篇、心理疏導篇、公共場所篇、公益廣告篇等多個方面進行權威解讀、理性引導,隨后又陸續推出40余塊“戰疫”專版,報道一線科技抗疫故事、傳遞抗疫科研最新進展,並累計刊出20余篇相關評論,化解大眾焦慮,提振抗疫信心,收到良好宣傳效果。再如,《湖南科技報》緊急策劃出版“抗疫情 保春耕 穩生產”抗疫專刊,連夜加印20萬份下發基層一線,成為農村黨組織與村委會宣傳全民抗疫權威應手資料。

主流媒體在公眾心目中是情緒“主心骨”,緊急狀況下及時給群眾提供權威、科學、貼心的科普服務,引導公眾正確理解和科學認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媒體的責任。尤其是科技媒體,必須迅速反應,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啟動應急科普程序,及時加強與相關領域權威部門和科技工作者聯系,全方位、多角度向公眾提供權威科普知識,解讀科學防控措施,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重大考驗面前切實履責,堅決擔當。

全媒聯動 精准推送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群體性、廣泛性、復雜性、變化性等特點,媒體在進行輿論引導時必須遵循新聞規律,創新傳播方式,注重引導效果。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渠道和信息消費方式更加多樣,媒體輿論引導也更加復雜、艱巨。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輿論引導中,主流媒體在精心經營好傳統傳播方式的同時,要積極發揮新媒體優勢,形成全媒體聯動格局,加大公眾和社會急需科學知識的供給力度,精准推送,有效傳播,給群眾吃下“定心丸”,給社會拉下“減壓閘”。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擁有三報八刊的山西科技傳媒集團發揮專業優勢,一邊策劃出版所屬報刊疫情防控特刊,緊急加印后向全省各地發放,一邊迅速制作推出一系列全媒體抗疫科普產品。在“山西科普”“科學之春”“我們愛科學”等微信公眾號推送1000余篇防疫科普文章,累計閱讀量近100萬,讀者紛紛留言評論﹔陸續推出6個系列公眾預防指南H5海報﹔制作印刷10個系列科學防疫科普挂圖,並張貼於全省各地社區、鄉村﹔攝制發布系列防疫科普微視頻78期,讓公眾邊看動畫、視頻邊學防疫知識﹔在遍布全省的1000多個科普中國鄉村e站平台開通疫情防護知識欄目,提高農民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聯合微醫互聯網總醫院開展疫情防護實時在線救助活動,通過互聯網問診方式,為公眾免費提供網上醫療問診服務﹔組織開展新冠肺炎防控科普知識網絡競賽答題活動,知識點傳播數達到160萬,參與活動人次近20萬。

《江蘇科技報》通過人民網江蘇頻道、公眾科技網、蘇科家園、科學傳播在線、南京地鐵電視屏等媒介,僅開始的兩周時間就累計發布482條疫情科普信息和視頻,閱讀量達315萬人次。《上海科技報》將最新防治科普視頻精准推送到所有科普盒子上,僅智慧科普盒子10天時間就推送疫情權威科普內容近1000條、播放200多萬次。《青海藏文科技報》《青海科技報》和“藏地科普”微信公眾號、“科學生活”手機報先后採編刊發藏、漢文防疫科普稿件300多條,融媒體平台閱讀量超過20萬人次﹔制作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電子圖冊》在“藏地科普”推送后,全省眾多單位下載應用,還被“學習強國”學習平台採納推送,得到讀者廣泛好評。

在復雜、多變的疫情面前,主流媒體隻有不斷通過創新傳播方式,統籌運用多種傳播渠道,形成全媒體聯動的點對點傳播格局,及時、客觀、真實地對疫情發展狀況進行報道,加大防控知識科普宣傳力度,指導公眾科學防護,滿足群眾對信息的渴求,才能盡職履行好媒體的社會責任。

設置議程 抓好選題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理性與非理性因素共存的公眾輿論,對事態發展變化產生的影響是利是弊,取決於有效的引導。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凶猛,傳播快速,傳染性強,感染廣泛,公眾產生焦慮情緒是不可避免的。主流媒體在進行引導時,要依據事態發展狀況和正確社會意識形態,做好公眾防控知識需求議程設置,抓好科普知識傳播選題策劃,讓科學防控知識走進千家萬戶,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注入更多理性力量。

比如,冬春季是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高發季,疫情前期許多人都疑惑地問:如果出現了咳嗽、發熱症狀,要不要去醫院?去了有交叉感染風險,不去是否會延誤治療時機?《科技日報》及時策劃《發燒咳嗽了,到底要不要去醫院?》選題,邀請北京兩位擁有新冠肺炎診治經驗的一線專家,1月31日通過新媒體“追問新冠肺炎”專欄,從專業角度明確告知公眾:流行病接觸史才是關鍵,體溫37.8℃是硬指標,引導輿論科學對待疫情。到3月底,這一專欄刊發公眾關切的疫情話題稿件40篇,閱讀量達200萬+。

同時,《科技日報》在2月和3月兩個月連續8周40期的報紙上開設抗疫專版、專欄,設置了《新型肺炎16個應急科研攻關項目成效初顯》《睡不好、吃不下、坐立不安、疑神疑鬼 別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情緒》《非典主要感染青壯年、新冠主要傳染中老年 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面對這些謠言,你的“科學免疫力”扛住了嗎》《體內病毒已清除,對他人無危害,專家表示——新冠肺炎康復患者正常生活沒問題》等近100個抗疫科研進展、防控知識、釋疑解惑和破除傳言、謠言方面的科普議題,關注公眾疑慮與擔憂,直面各種傳言和謠言,採訪專業領域權威人士,向群眾傳播由權威發聲的科學解讀,正確引導輿論,提振抗疫信心。

媒體在進行議程設置時,報道選題一定要貼近群眾生活,緊密圍繞廣大公眾的科普急需,直面各種疑惑和傳言、謠言,並充分發揮權威科學家的作用,“單渠道”採訪科普信息,借助權威專家答疑解惑,一錘定音。同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科普議程,因涉及醫學專業,報道中會遇到不少生澀難懂的專業性詞匯,如果直接拿來引用,公眾就會莫衷一是,無所適從,起不到科普作用。所以,媒體的科普報道,既要嚴謹科學、務求真實准確,又要善於運用老百姓信得過、聽得懂、看得明的科普話語,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解析問題,表達觀點。

(作者單位:科學導報社)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