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電子政務愈來愈便捷
通過智能櫃台機,“不見面”一樣辦理業務﹔登錄電子稅務局,“非接觸”也能辦稅繳費﹔線上提交復工申請,足不出戶即可獲知審批結果……“申報網上辦,審批在雲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些管理部門將政務大廳搬上網絡平台,相繼推出各項電子政務服務,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
疫情防控期間,電子政務的作用得到充分凸顯。一方面,各地憑借大數據、雲計算等分析手段,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精確的數據指引,構筑起“精准防控”“智能防控”的嚴密防線。另一方面,通過電子政務服務平台,公眾和企業在指尖上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務,解決了生產生活中亟待解決的難題,實現“數據信息多跑腿、企業群眾少出門”的治理效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子政務的大規模應用,助推各地在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區域管控與城市正常運行之間找到平衡點,有利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條戰線齊頭並進。
電子政務在疫情期間集中“上線”,也折射出該領域存在的短板和問題。比如,“健康碼”作為通行的“電子路條”,卻遭遇異地無法互通互認的尷尬,給一些跨省返崗復工人員帶來困擾﹔一些業務首次上線,流程設計不流暢,信息填報要求多,甚至需要事先郵寄資料預約﹔有的地方政務APP多達幾十種,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整合,反而給群眾辦事帶來新的麻煩……種種情況表明,電子政務的“數據壁壘”“信息煙囪”尚未完全拆除,用戶體驗不佳、平台各自為政等問題依然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創新步伐、完善體制機制,打通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等方面的堵點,讓電子政務加速發展的同時,變得更加高效、便民、透明。
以更大視野來看,推進電子政務加速發展,是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的應有之義。近些年,隨著“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各地不斷創新“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持續簡化辦事流程、優化辦事體驗、提高辦事效率。從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蘇“不見面審批”,到上海“一網通辦”、貴州“足不出村,就村辦理”,電子政務在全國各地陸續推開,在取得惠民便民實效的同時,也不斷提升著數字化治理水平。如今,面對疫情考驗,我們既要將各項電子政務用於眼下的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也要用於今后的城市數字化治理過程中。就此而言,各地不妨以當前電子政務加速發展為契機,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全面促進治理升級。
此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既意味著挑戰,也蘊藏著機遇。隻要我們總結經驗教訓,推進電子政務加速發展,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就一定能讓城市建設更智慧、讓人們生活更便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