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

科技日報社:打造"一庫兩翼多平台"新型主流媒體

2020年04月22日07:28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 | 科技日報社:打造“一庫兩翼多平台”新型主流媒體

  編者按: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治理高度,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年多來,各級各地媒體如何貫徹落實中央要求?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取得哪些新進展新成效?敬請關注“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專欄報道。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總書記還強調要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結合幾年來的媒體融合發展實踐,我們體會到,總書記要求建設的新型主流媒體,應該具有一體化發展、流程優化與平台再造、資源要素有效整合、內容技術平台終端及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等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在中宣部、科技部黨組的指導和支持下,科技日報社加快推進媒體融合,大力實施報社整體轉型,著力打造以智能化媒體和智庫型媒體為特征的新型主流媒體。我們從轉變觀念做起,對報社的組織架構、管理體制、技術保障、傳播渠道等進行了全面改革。

  轉觀念

  實現“以報為主”到“以庫為基”的轉變

  科技日報社轉變思想觀念,堅持戰略指引,制訂《科技日報社三年規劃綱要(2019—2021)》,將多年形成的以科技日報這一報為主的辦報思路,轉向以中國科技資訊庫為根基,報網微端刊一體化發展的格局。確定了以中國科技資訊庫為根基,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為兩翼,多平台智能化媒體和智庫型媒體為特征的“一庫兩翼多平台”發展戰略,對貫徹移動優先策略,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建設新型主流媒體作出了總體部署。

  調架構

  再造採編流程,推動策採編發評一體化

  報社落實移動優先策略,推動主力軍向移動端轉移,提升報道質量。積極推進採編流程再造,推出新的全媒體採編流程,建立了策採編發評一體化工作機制,群策群力,保障優質原創內容優先在各移動端口發布。在一體化整體架構下,科技日報社加強統籌,整體策劃報、網、微、刊、端報道,圍繞科技資訊的採集、管理、挖掘、發布等,針對不同受眾群整合報社全媒體產品。

  通過一體化策劃,分眾化實施,報社大力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以及中央路線、方針、重大決策部署的宣傳報道,唱響科技創新主旋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改體制

  推進扁平化管理,提高報社整體運行效率

  圍繞報社整體轉型和“一庫兩翼多平台”建設,把編委會管理模式從分管部門調整為分管業務工作,即班子成員不再分管具體部門,而是按不同業務流分工,形成編委會和部門之間直接溝通的管理模式,同時建立報社例會制度,突出問題導向,加強統籌協調,有效促進跨部門業務融合,提高工作效率。

  調績效

  改變評價導向,提升正面宣傳質量、強化移動優先

  科技日報社改變了傳統的績效評價導向,推出《採編業務績效考核改進方案(試行)》,確立了提升科技輿論正面宣傳質量和全媒體傳播能力、強化移動優先的考核導向。將原有以刊發紙媒版面位置為主的採編績效評價,調整為以提升正面報道質量、移動優先為導向的影響力評價指標,引導採編人員將工作重心轉向PC端和移動端,加速推進採編隊伍主力軍進入主戰場。

  強技術

  打破“數據孤島”,整合各端口內容到“一庫”

  以中國科技資訊庫為根基,對科技資訊進行加工整理和科學分類標引,統一數據規范和格式,建成了新媒體聚合傳播子平台、科技信息聚合子平台、科技新聞傳播子平台、科普信息聚合子平台、科技成果展示轉化子平台、科技輿情監測子平台、科技政策服務子平台及媒體匯聚評價子平台,建立了為用戶提供精准新聞資訊和數據服務的全媒體服務硬件支撐。

  科技日報社數據中心

  各平台初步實現“策、採、編、發、評、存”全流程業務一體化,“統一入庫,各取所需”,將人工智能運用在科技新聞與資訊的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通過流程優化、平台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放大一體效能,大力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成果,實現科技資訊智能聚合、智能分類、熱度排序、智能推送、智能搜索,面向用戶提供專業、權威、精准的科技資訊,實時跟蹤用戶反饋,既保留“海量+快速”的特點,又增加了“專業+精准+互動”的優勢。

  目前,科技日報社已開發了新聞傳播指數系統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系統10多個,形成了30多個軟件著作權。建成“新聞傳播指數系統(NCI)”“新媒體評價系統(TEI)”等為代表的媒體評價體系,以“科技輿情監測分析系統”等為代表的輿情分析平台。

  按照報社的三年規劃要求,到2021年底,以中國科技資訊庫為“根”,構建報社融媒體生態,形成全媒體的傳播格局。實現中國科技資訊庫全部功能,匯聚國內外科技資訊,建立全媒體服務平台,實現數據智能匯聚、處理、傳播等功能,探索智能媒體建設,實現“統一入庫、各取所需”運行模式。

  拓渠道

  整合各方資源,構建“內通上下,外聯中外”的傳播網絡

  圍繞中國科技資訊庫建設,研究利用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科技融媒體雲服務平台,集成相關科技資源,積極推動建設從中央到地方的一體化科技資訊服務體系——

  一是依托中國科技資訊庫,研究建立開放、共享和共建的運行機制,為社會提供科技資訊和科技服務。

  二是推動建立與各地方的科技資源統籌機制,利用信息技術和各地方建立數據接口,實現中央和地方的信息資源統籌共享。

  三是推動利用科技融媒體雲服務平台,為縣級融媒體中心賦能,將科技資訊服務到基層,選擇100家區縣開展科技資訊內容賦能,探索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模式。

  科技融媒體雲服務平台由科技日報社整合相關科技資源,本著“開放、共建、共享”的建設理念搭建的一站式科技服務平台,主要開展科技資訊服務、科技成果對接、科技輿情分析、科技信息傳播等專業化服務,為科技創新提供支撐,為地方融媒體發展賦能。

  對外打響科技外宣——

  利用“科技”這個世界公認的、通行的語言大力開展對外傳播,牽頭發起成立了首家以“科技外宣”為使命的“國際科技傳播聯盟”,目前包括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英國《自然》雜志等聯盟成員已達到11家,促成中國主導的國際科技傳播交流與合作,通過聯盟成員國際化的信息發布渠道進行多語種全球傳播。

  2019年4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科技日報社通過聯盟成員國際化的信息發布渠道,對《中國科技掌門人期待廣交朋友、深化國際合作》一文進行了多語種全球傳播,消息播發兩小時后,被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印度、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138家媒體轉載,傳播、落地48小時后,英文稿件的傳播范圍覆蓋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潛在受眾超過8100萬人次。

  雖然我們向新型主流媒體整體轉型的時間不長,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但我們已經切身感受到了走出傳統媒體所煥發出的活力。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堅守黨媒姓黨的職責和使命,牢牢把握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順應時代大潮,強化互聯網思維,繼續刀刃向內,大力改革,通過報社整體轉型,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為了更好地貫徹中央部署和要求,我們將進一步加快整體轉型步伐。一是堅持內容為王,注重分眾化、差異化傳播,進一步提高正面宣傳的質量和水平﹔二是強化技術支撐,以技術賦能為關鍵抓手,實現由智能媒體向智庫媒體的轉變﹔三是創新管理手段,改變不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機制體制,推動報社轉型,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提供保障。(許志龍 作者系科技日報社副總編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