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敬一丹新書《床前明月光》 傾訴至親離別的生命體驗

2020年04月28日07:10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媽媽去世后 我一下望到了月光”

  日前,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與讀者見面。書中,敬一丹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寫出人生特定階段的生命體驗。《床前明月光》在作者母親逝世周年時出版,是個體的表達和紀念﹔而在疫情特殊時期出版,也表達了作者願與更多讀者共鳴的期待。

  敬一丹是觀眾熟知和喜愛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鏡頭裡的敬一丹,主持了《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等多檔有影響的節目,在屏幕內外與幾代觀眾相伴﹔鏡頭以外的敬一丹,也是女兒,人過中年,面對著所有中老年人都面對的現實:自己慢慢變老,父母已經變老,歲月把“老、病、死”直接推到面前。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媽媽被確診為癌症,敬一丹陪伴在媽媽的病床邊,那是她工作以后陪伴媽媽最長的一段時間,也是她與媽媽慢慢告別的過程。這段時光伴隨著病床邊的焦慮和憂愁,伴隨著病情起伏帶來的困惑與糾結,同時也留下了媽媽與子女最后的溫情。

  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64歲生日這一天,媽媽永遠離開了人世。女兒的生日,媽媽的忌日,竟然是同一天。敬一丹接受了這樣的解釋:“64年前的這一天,我第一次脫離母體﹔64年后的這一天,我再一次脫離母體。”忍著悲痛,敬一丹開始寫作《床前明月光》。失親之痛,難以表述,她幾度陷入哀傷,寫作幾次中斷。家人勸她:不行……就別寫了。敬一丹說:“寫,難受﹔但不寫,更難受。”

  在寫作過程中,敬一丹有一個清晰的方向:失親之痛不能分擔,但生命的體驗可以共鳴。這本書不僅僅是述說哀傷,更是記錄了作者在生命過程中的體驗、抉擇面前的惶惑、情感交流中的感悟,希望能夠與關注生命的讀者交流。

  就在作者剛剛完成書稿的時候,新冠疫情襲來。敬一丹一次次為那些逝去的生命流淚,“失親,不是一個人的悲傷。疫情逼著千百萬人直面生死。我失親,所以我更能體會在疫情中失親的人的那種心碎。親人曾經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了,不能填補,無法釋然,那是被掏空的感覺。”敬一丹說,盡管在巨大的苦難面前,療傷、治愈,這樣的詞顯得很無力,但,畢竟,日子還在眼前。也許,我們需要傾訴、釋放,需要相擁取暖,彼此慰藉。

  敬一丹在新書后記中寫道:“逝者漸遠,留給我們的一切都將保持著生命的溫度。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會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擦去眼淚,我要在陽台上種花了,用我媽媽給我留的種子。”

  訪談

  這本書是為了明天寫的

  記者:母親離世這樣痛苦的一件事,您是怎樣決定要把它記錄下來的?

  敬一丹:寫這本書首先是完成我媽媽對我的囑托,我媽媽在病床上給我說,你把這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我媽媽是一個習慣記錄的人,當她沒有能力去記錄的時候就由我來做這件事。還有,如果不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的話,我好像就很難讓自己安下心來。雖然寫的過程很痛苦,但是當我終於寫完了的時候,我覺得我完成了一種對生命的再認識,也完成了和我媽媽的一次靈魂對話。

  寫這本書還有一個想法,我想把我對生命的認識,和我的女兒、我家的孩子們進行一個深度交流。遇到至親逝去時,大家的難過都深埋在心底。我覺得,對於這種失親之痛,如果我們有一個深度交流的話,我們之間會有更多的情感,也會有更多的理解。

  我媽媽去世以后,我有很大一個改變,我比以往更能意識到自己站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上——以前覺得夕陽、黃昏還不屬於我,是屬於我的父母﹔然而我媽媽去世以后,我覺得我一下子就站在了夕陽裡,望到了月光。

  這本書寫的是昨天的事,但是這本書是為了明天寫的。不管是哪個年齡段,都會遇到生命進程這樣的話題。所以,面對著時光、生命,面對明天,我們最好從現在就開始思考生命。這樣會得到更多。

  記者:從小到大,您覺得媽媽對您影響最大的是哪方面?

  敬一丹:我媽媽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她的生活態度。她是一個特別積極的人,頭腦很清晰,很有方向感。媽媽平常的一些習慣也影響到我,比如說她喜歡記錄,會留存很多在她看來特別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一些小紙片,一張日歷,小孩畫的畫、最初寫的字她都留著,就更不要說家人寫的信了。這樣一種記錄其實是一種珍惜的態度。我覺得我也受到我媽媽的遺傳。我也是一個特別習慣記錄的人。好像不記錄就對不起時光似的。

  這種記錄成為一種習慣,也成為一種自覺。我寫的一些書,尤其是退休以后寫的幾本書,都是有記錄色彩的。

  記者:為何選擇李白《靜夜思》中的名句作為書名?

  敬一丹:《床前明月光》這個書名是我在我媽媽的床前想到的。在床前陪伴,那是一個很痛苦的經歷。那個時候我就覺得我媽媽一點一點地走進暗夜。但是即使是至暗時刻,在人生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有光的,那就是月光。“床前明月光”這五個字一下子就重新出現在我的眼前,那個時候我就覺得我就把我們熟悉的這五個字當做書名吧!這本書的副題是受白岩鬆啟發,用送行這樣的說法。(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統籌/劉江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