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電影人 主動出擊才是自救啊
自電影成為主流娛樂消費以來,電影業從未遭遇過如此巨創,疫情開始至今,全國影院票房幾乎歸零,大量劇組暫停拍攝,多家影視公司一季度處於虧損狀態。5000余家影視公司注銷或吊銷,是2019年全年的1.78倍。影院曾短暫復工后又被叫停,有人根據疫情管控信息作出判斷,2020年上半年乃至一整年,電影業都難從疫情陰影中走出。
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時,就有行業主管部門聯合業界協會,就影院復工復映給出安全建議,當初人們還覺得,影院會有步驟、有節奏地回到公共生活中來。而現在,國內疫情比以前要明朗許多,但受世界疫情以及境外輸入的壓力影響,影院重新開業、扶持電影業等聲音少了,甚至沒了,焦慮的電影從業者,一直在等待。
等待的過程中,偶有一些消息令人莞爾又惆悵,比如社交媒體上有人爆料,說某地影院放不了影片,員工又等著發工資養家,於是便開展了婚紗攝影服務,向那些喜歡電影文化的新人,提供影廳等作為婚紗拍攝場景,為他們留下難忘的記憶。不管怎麼說,這也是一種自救辦法,按照這個思路,影院在當下也不是“一無用處”,雖然新業務會讓工作人員有些陌生,但總比被動地等待要強。什麼業務可以在影院開展,既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又能滿足市場需求,這值得從業者開動腦筋。
作為創作者,行業的暫停導致了需求的萎縮,一些編劇開始上網賣劇本,由“編劇幫”組織的“直播賣劇本”活動,給編劇們提供了“銷售渠道”,每位編劇先花10分鐘介紹劇本內容,再用5分鐘接受提問,圍觀團和觀眾可以發表評論或者打賞,如果制片方想進一步了解故事,可以選擇打賞168元。以前多是走內部渠道交流、溝通的劇本交易,通過網上銷售,有了“競拍”的性質,且不論效果如何,這一行為給編劇們提供了一條自救之道,寫好的劇本能賣出去,總比壓在抽屜裡強。
過於依賴院線的電影公司,在暫時失去電影院這個終端之后,採取的自救辦法是拍電視,光線傳媒前幾天就一口氣發布了14部劇集片單,“劇集光線,春暖花開”的宣傳語,幾乎明示要把電視劇由副業升級成主業了。光線傳媒這麼大動靜,肯定會被其他電影公司看到眼裡,演員們閑著,資金庫變空,融資可能變小……與其等待,不如主動出擊,以往業界有“拍電影的看不起拍電視劇的”這個鄙視鏈,如今在生存面前,拍電視劇已經不是低頭,而是一種必然選擇。
電視劇受疫情的影響要比電影少些,雖然劇組開工也有諸多不方便,但好在電視劇的銷售比較靈活與多元,與春節檔幾部大片仍然在死等著檔期不一樣,已經完成的電視劇可以暢通無阻地賣給電視台、視頻網站、各類大牌App,由於疫情期間人們留在家中的時間大大增多,觀劇需求也增長不少,這個時期播出的電視劇,甚至會比過去的收視率還要高一些。
電影公司拍電視劇,在過去一直存在,隻不過作為副業,比起專門的電視劇公司,來自電影公司的劇作整體上還是拼不過電視劇公司。但如果電影公司提升電視劇的制作地位,分出相當一部分精力用於拍劇集,相信能實現豐富電視劇產品供應、提升劇集質量的目標。在美國,電影公司、電視劇公司、流媒體在視頻內容制作上的交叉性越來越豐富,播放渠道、平台、載體愈加混合,未來趨勢也一定程度上表明:視頻內容好看是第一位的,至於在哪裡看、通過什麼屏幕看,都可以商量。
電影業的自救,需要破除一切具有自我限制色彩的觀念,徐錚導演的春節檔電影《囧媽》選擇在App上播映,引得業界聯名抗議。抗議自然是有道理的,但對於這樣的新嘗試,不妨想方設法去完善,爭取實現皆大歡喜的結果。投資巨大的電影,是必須等待影院全面復工那一天才可以公映的,這是出於投資回報比的考慮不得已的做法。如果整個視頻內容消費市場可以接納幾部春節檔大片的話,其實現在有必要進行討論了。至於已經拍攝完成等待公映的中小投資電影,如果制作方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則要考慮自保的問題了。
由於生活所迫,不少影院工作人員已經離開了這個行業,“等生活穩定了再回來”,而這種離開,不見得是普通影院工作者的職場插曲,很有可能自此之后一去不回,作為整個產業的最基層,電影院以及影院工作人員的自救是最困難的,是整個產業鏈條當中受限制最多的,所以即便為這些人著想,電影業也該行動起來了,不能等疫情結束之后,看到的是影院普遍蕭條、工作人員七零八落的狀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