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電力報》記者朱怡:願為電力人打一束光

朱怡
2020年04月29日07:0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願為電力人打一束光

3月23日,朱怡在納通口罩廠生產車間實地採訪,了解企業生產用電情況。 范超 攝

如果說,奮戰在一線的電力員工是守護萬家燈火的點燈人,那麼就讓我成為另一束光,哪怕微弱,也要照亮口罩背后一張張電力人的面孔。

“要去戰疫一線!”我數次向組織申請,主動請纓以“戰時記者”身份隨行電力援鄂隊伍到武漢一線去。正月初二,我即從老家自駕15小時返京,隨時做好出征准備,但是作為一家行業報,馳援武漢的記者名額一直遲遲“搶不到”。

隨著疫情的發展,我關注到疫情疊加大量人員返程、復工,給北京的防控工作和用電、用能帶來了新的挑戰。我便著手准備“返京和復工的雙挑戰,北京准備好了麼”主題的實地探訪。

在聯系妥當採訪對象和地點后,怕領導們不放心,我詳細匯報了採訪方案和防疫措施﹔怕家裡擔心,我沒有告訴父母和丈夫孩子。

出發前,我在包裡裝上了始終不舍得用的韓國KN94口罩、護目鏡、醫用手套、75%酒精的免洗消毒啫喱,以及單位採購供一線記者使用的一次性防護服。我把這些寶貴的裝備都穿戴身上,仿佛一身盔甲,產生了自己也是一個戰士的錯覺。上了車,我和攝像都不說話,手指不斷在口罩金屬條上按壓。過一會兒,鼻梁感覺鬆動了,再壓緊一些。

“口罩啥型號的?防護服也不合格,這防護標准不行。”一到現場,我收藏的家底就被北京地壇醫院的採訪對象悉數否決。作為北京市級新冠肺炎病例收治定點醫院,這裡收治了近三分之一的北京新冠肺炎患者,這也隨之產生了緊急新增用電容量的需求。

“我就帶你們在紅線外的清潔區採訪吧。回家記得全身消毒,洗個熱水澡。”醫護人員確實有讓人放鬆下來的本事。

一開展實地探訪,每天的工作節奏變得很緊張,白天出門採訪,晚上還要寫腳本、剪片子。最忙的一天,早上七八點開工外採一直到凌晨兩點才交片。

一條條來自抗疫一線的鮮活視頻報道在第一時間見諸中國電力報社融媒體矩陣,這些忠於事實的記錄源源不斷傳遞著希望和力量。

與17年前的非典時期不同,感謝現在的我們有了移動網絡技術。

於是,我想到了發揮全媒優勢、創新話語表達的報道形式。2月初,《中國電力報》和其微信公眾號推出視頻連線武漢一線的全媒體報道欄目——《來“電”視頻連線》。

我記得跟國家電網武漢市江夏區供電公司項目經理李俊視頻連線時,他背后就是雷神山醫院的施工現場。看著手機畫面中人潮涌動的施工現場,這種集體力量下的忙碌和努力就這麼實時展現在眼前,我的鼻子不禁一酸。

李俊向我坦言:“家裡有老人和5歲的孩子,說不擔心是假的。”

“那你怕新冠嗎?”

“我不怕。”

這篇《點亮火神山醫院的“電力速度”》視頻連線報道一發布就感動了無數人,也讓大家記住了日夜奮戰在火神山醫院電力施工現場的電力隊伍,以及他們創造出的3天送電奇跡。

已經忘了有多少個夜晚,一邊回看著採訪視頻強忍眼淚和悲痛,一邊默默敲擊鍵盤把這些令人動容的故事一一記錄下來。

通過《一名援鄂直升機機長的空中守護》視頻連線報道,我們記錄了頭戴飛行員帽坐在機艙駕駛座上,眼神敦厚堅毅的國網通用航空公司SG1123機組機長吳金安﹔通過《記者對話黃岡“小湯山” 醫院裡的援鄂“江西老表”》視頻連線報道,我們記錄了瞞著家人遞交援鄂請戰書,卻在談起孩子時眉眼帶笑的國家電網江西援鄂保電抗疫隊領隊簡火芽﹔通過《冬去春歸,他們返程了》視頻連線報道,我們記錄了凱旋的國家電網湖南電力首批援鄂供電保障隊隊員黃超文……

我們描摹電力人的樣子、傳遞他們的心聲、記錄他們的故事,銘記這場疫情帶來的傷痛和感動。

我們心中對這個國家深摯的愛和信任,已經給了如何行事的答案。這就是為什麼身為一名行業報記者,即使隻能發出熒熒之光,我也無比自豪。這份愛,讓我無論身在武漢現場,或在千裡之外,都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和溫情,感受到舉國一致的力量。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