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推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系列策劃

《中國航天報》:回望激情歲月 詮釋精神內涵

2020年04月29日07:1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航天報》推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系列策劃回望激情歲月 詮釋精神內涵

今年4月24日,是中國第五個航天日,也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中國航天報》全媒體平台從3月開始便策劃推出主題為“銘記第一星 精神永傳承”系列新聞文化傳播活動,以此弘揚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激勵新時代航天人不忘傳統、勇於奉獻,早日實現航天強國夢想。整個策劃歷史縱深感強,故事講述親切生動,成為獻給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的一份厚禮。

回憶:珍貴史料還原偉大歷程

“銘記第一星 精神永傳承”系列策劃很注重收集與東方紅一號衛星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有關的歷史故事。“說出你的故事·我與東方紅一號”有獎征集活動面向當年參與過東方紅一號衛星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研制工作的航天人,以及當年在工作生活中與東方紅一號衛星產生過交集與感悟的社會各界人士,征集各類回憶文章及圖片、視頻、實物等。“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全景式口述歷史主題採訪活動則尋訪當年參與該工程研制的科研人員及社會各界人士,帶讀者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4月1日的《中國航天報》推出了《說出你的故事·我與東方紅一號》欄目的第一篇文章——《永遠的“東方紅”情懷》。這篇文章回憶了如今作為我國靜止軌道風雲氣象衛星總設計師的李卿參與第一代人造衛星研制的經歷。李卿當時從事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軌跟蹤測試系統的研制。文中回憶了這樣一個細節,有一年天氣異常悶熱,因在一間沒有空調的房間裡連著幾天調試儀器設備,李卿的屁股上捂出了好多疥瘡,並流出黃水,最后疼得連凳子都不敢坐。細節的講述,講出了科研人員的辛苦,也講出了所有人對“東方紅”的情懷。

4月21日和4月22日的報紙推出了整版報道,取名“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他們見証‘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幾個整版的報道中,涉及很多不為人熟知的相關崗位,記錄了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比如《發射陣地上驚心動魄的排故》便記錄了發射機工作電流增大這一突發情況,文章通過口述人劉福余的講述還原了工作人員經過重重努力排除故障、使得衛星按照原計劃發射的曲折“瞬間”。

不僅是用文字呈現的故事,報紙上呈現的歷史照片也十分寶貴。《東方紅一號發射動員誓師大會現場》《鑲有毛主席像章的〈東方紅〉音樂裝置》等圖片還原的歷史時刻,成為航天人篳路藍縷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証。

科普:這種“追星”不一般

4月23日,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推出了一期名為“追星”的Vlog,但出鏡記者要追的不是一般的明星,而是東方紅一號衛星。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如今仍在太空飛行,人們在地面上還能看到它。今年3月28日,東方紅一號衛星有一次約7等星亮度的過境。當天晚上,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小編和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原館長)朱進共同前往北京順義區拍攝下衛星過境的照片和視頻。記錄這一過程的Vlog以及微信推文中詳細介紹了幾個問題,比如,東方紅一號為何能一直運行50年?怎樣查到衛星的最佳觀測時間?用相機拍攝衛星過境照片困難嗎?這一篇推送干貨滿滿,而且用視頻呈現的方式也容納了更多信息,起到了很好的科普效果。網友“我愛小鯨魚”留言道:“這個策劃好棒。”

不只是“追星”Vlog,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還推出了“你知道東方紅一號嗎”街頭採訪活動,並用視頻的形式呈現,展現出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對於東方紅一號的認識。

為了普及航天知識,《中國航天報》還在紙媒和新媒體端都推出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50周年知識問答活動”,問卷中涉及很多航天歷史大事和知識。官方統計顯示,截至4月23日,7天時間裡共回收4300余份答卷,其中,80分以上(含80分)超過400人,不難看出,要想答好問卷還真得好好查找相關信息。這種知識問答的形式也讓航天愛好者們可以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更扎實、了解更全面,是非常有效的科普形式。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激勵來者

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50年,但經過50年的不斷發展,東方紅一號也迎來了眾多來自中國的衛星“伙伴”,50年間,中國制造的衛星從“橫空出世”到“眾星閃爍”,這一切離不開中國航天人的智慧與汗水,更離不開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在“銘記第一星 精神永傳承”的相關報道中,許多親歷者回憶了當時篳路藍縷的艱辛。缺少經驗和技術,就靠著不斷摸索蹚出一條路﹔工業制造水平落后,就不斷修改調試一直到發射前夕﹔物資緊缺,科研人員因營養不良而浮腫,中央領導從全國調運魚、肉、豆制品,努力讓科研人員吃得好一些……這些回憶中的故事,詮釋了“兩彈一星”精神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內涵。

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研制工作的人們在多年之后向採訪的記者回憶起當年的工作狀態時,有許多人都提到,當時為了科研工作,他們甘願到艱苦地區、隱姓埋名的歷史。比如,為了給東方紅一號衛星做電池,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江南梅嶺電源公司老一輩電源設計師們從北京到貴州遵義,離開繁華的大城市、離開親人,用化名“凱山”開展研制工作。這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在如今仍然是必要且可貴的精神,值得大力宣傳、倡導。

“銘記第一星 精神永傳承”通過生動的故事、多樣的傳播形式為“兩彈一星”精神提供了生動注解,這些故事不僅能激勵航天人再接再厲、奮勇爭先,同時也能夠激勵其他行業的工作者們,並且吸引更多航天愛好者、青少年朋友關注航天事業、投身航天事業。(見習記者 隋明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