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戰"疫"深思考:寫好"硬核"評論 非常時期有非常之道

2020年04月30日07:14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寫好“硬核”評論,非常時期有非常之道︱戰“疫”深思考

編者按:評論是媒體的靈魂,評論是黨媒的旗幟。在疫情防控這場非常戰役中,評論如“槍”如“炮”如“火”,緊跟抗疫進程、緊扣社會關切,匯聚共識、凝聚力量,豎起輿論場的鮮明“風向標”,成為疫情防控報道的一支硬核“尖兵”。“戰‘疫’深思考”系列報道聚焦非常時期的“非常評論”,邀請三位資深媒體人分享獨到的思考和見解,共同探討寫好“硬核”評論、有效引導輿論的非常之道。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光明網董事長陸先高:

在情感最聚焦的一刻,說出人們最想說的話

評論要在情感最聚焦的一刻說出人們最想說的話引發共鳴,要按移動端公共討論平台的言說習慣有效說理,還要跳出站隊的套路給出更有價值的討論面向

媒體兩個多月來的抗疫報道中,評論受到的關注相對更多,尤其是新媒體評論,因其時效和傳播特性,更是時刻經受著大眾考驗。

“光明評論”很早就實現了融合生產,報網端微一體化策劃、分渠道傳播。也因此,我們總是提醒自己,要避免紙媒評論那種帶著話語優勢的自得,要習慣於在對話中表達觀點,習慣於移動端崛起后公共議題的呈現方式,學會在原生態的輿論場中尋找共情點和同理心。這在平時是一種對評論生產的肌肉訓練,越到大的戰役時,越容易看出訓練的結果。

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是一個有著歷史和全球影響力的大事件,過程中有事實真相的相撞,也伴隨著各種道理的相撞、各種訴求的相撞、各種情緒的相撞,如何在這當中疏導情感、呵護共識,就需要評論能深刻把握大眾情感,在互動中動態尋找發力點,先引發共鳴,再有效說理,最后導出建設性方向。疫情期間,光明評論每周推出評論員文章10余篇,新媒體評論100多篇,到目前為止,10萬+數十篇,全網轉發數十篇,原因可能都在於“共鳴”“道理”“方向”的言說方法。

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報道頁面截圖

引發共鳴,是要在情感最聚焦的一刻說出人們最想說的話。抗疫前期,因為形勢艱難,各地“硬核”封堵措施紛紛出台,湖北人歧視伴隨而生,光明日報最早推出了新媒體評論《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引發全網轉發﹔一個多月后,國際防疫日趨嚴峻,歸國同胞和留學生成為“外防輸入”的情緒投射對象,“光明評論”又推出《回國的他們,也曾包機送口罩》,瞬間刷屏。其實這兩個評論的道理都不艱深,無非是強調常識,但因為恰在大眾情緒由釋放到反思的當口推出,而且採取了一種引發共情的表達方式——如請公眾反思歸國歧視時,先點出疫情早期海外同胞們“買光”全世界口罩送回國的情誼,所以很容易產生以心換心的言說效果。

有效說理,是要按移動端公共討論平台的言說習慣講道理。媒介和社交工具的翻新,將公共討論平台進一步遷移到虛擬空間,也將言論評論的大部分讀者遷移到這裡。對此,主流媒體評論需要改變自說自話、不被打斷的習慣,甚至改變“標題必須是一句結論”“必須一句話表明立場”的思維定勢,學會連續性(甚至碎片性)發聲,培養提供開放討論話題的能力。方艙醫院休艙時,我們曾在新媒體端推出一篇文章《休艙了,志願者們咋安排》,其實這是一篇譴責招募公司慢待志願者、小區拒收志願者的批評評論,但文章的標題和調性,形成了一種“大家來說說”的呼喚,避免了以特別嚴厲的措辭挑逗大眾情緒的可能,同時把該說的理通過互動表達出來了,從“宣講道理”變為“讓道理自己顯現出來”。

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報道頁面截圖

導出建設性方向,是要跳出站隊的套路給出更有價值的討論面向。疫情引發了巨量的社會情緒,而按一般規律,當焦慮和恐慌的情緒發酵時,也往往是公共討論容易形成簡單結論、簡單撕裂的時候,比如,此次輿論關於“武漢加油”和“風月同天”的對比。這種對比方式,會自然引向中日社會誰“更有文化”的爭論,從而得出一個破壞性的、零和的結論。“光明評論”推出《疫情當前,怎麼火了一句唐詩》就是為了跳出這個爭論模板,先提出:並不是說“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就一定比“武漢加油”適用,后者的簡潔明快、易背好懂,可以在短時間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再指出深層的道理:一句唐詩,讓不少人在鋪天蓋地的“今年上門,明年上墳”“帶病回村,不孝子孫”的標語口號中,看到了一種文明感,而“這種文明感,又恰是疫情發展到當下,急需強調之事”。由此,將情緒帶回依法文明防控的基本面上,梳理出的共識共情同理,得到全方位的點贊。這篇評論也創造了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單篇文章的最高閱讀量。

抗疫是一件必須舉全國之力的大戰役,非常考驗一個社會的凝聚力和耐受性,在這個時候,主流媒體評論必須以匯流情感、呵護共識為己任。兩個月來,我們策劃撰寫言論都要先問自己兩個問題:是不是同頻共振?有沒有人文態度?價值上穩定,是言論的底氣。我們常常覺得,這個過關了,評論才有力量。

新華網新聞中心副總監安傳香:

評論利器,要敢打也要巧打

抗擊疫情報道是一場硬仗,要敢打,也要巧打。運用評論這一輿論引導的有效利器,緊跟抗疫進程,緊扣社會關切,讓黨的旗幟更鮮明,讓主流聲音更響亮

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是輿論引導的有效利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后,新華網迅速組織評論力量,持續策劃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網評文章,讓黨的主張和主流聲音更好地抵達人心、作用人心、凝聚人心,體現了權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截至4月20日,新華網已推出各類網評產品357篇,平均轉載量近300家次,各端口累計閱讀量過億,贏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充分發揮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專注核心評論 當好“風向標”

新華網評論工作始終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進行,著眼“快”“深”“融”,推出“全面部署 一戰到底”等系列,第一時間闡明中央精神,增強戰“疫”信心。

如,圍繞總書記到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時間播發《新華網評:特殊的考察 特別的重視》,領先所有新聞網站評論,體現了“領頭羊”地位﹔圍繞總書記“2 23”重要講話,播發《新華網評: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等12篇網評,對講話精神進行全方位解讀﹔圍繞中央政治局會議重要精神,播發《新華網評:讀懂“拐點尚未到來”的告誡》,發揮“風向標”作用﹔等等。同時,探索表達創新,運用“海報+微評”等多種表現形式,讓黨的聲音更好地入腦入心。

聚焦暖心評論 匯聚正能量

在災難性報道中,“人”是最受關注的,與人相關的故事也最扣人心弦。新華網推出“新華網評 ‘疫’中人”系列漫評,聚焦疫情防控中的“暖流”,展現溫暖背后的堅守、犧牲等精神,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為全民抗疫注入暖心的信念和力量。

如,《跨越12年的感恩》講述了四川省汶川縣三江鎮龍竹村村民駕駛卡車日夜兼程奔赴武漢、為曾經幫助過他們的武漢人民送上100噸新鮮蔬菜的故事,一句“因為我們是汶川人啊”讓人瞬間淚目。此外,還有《為武漢加“魚”》《“逆行”的咖啡》《愛的“距離”》《不負春光與家國》等,每一個評論中的故事都正能量滿滿,每一個主角都有血有肉,引發網友情感共鳴。該系列自2月10日起推出,每天一期,截至4月20日共推出71篇,在互聯網上產生了積極的反響。

及時“強心”評論 回應熱關注

針對疫情期間出現的各種社會亂象,新華網推出系列“新華銳評”,直面問題、及時發聲,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在網絡上引發巨大反響。

如,針對黃石、重慶採購的口罩在經過大理時被“截”一事,新華網在核定事實的基礎上,全網第一時間播發《新華銳評:大理,你“欠理”了!》,在輿論場上迅速引起轉發和熱議。新華網微信公號閱讀量超過100萬+,法人微博閱讀量突破1000萬,轉評贊超過80萬+,話題熱度迅速攀升至熱搜榜第一位。據“新華睿思”大數據分析平台監測結果顯示,該報道發出后,大量網民點贊新華網。此外,《新華銳評:帶上“同理心”去戰斗》《新華銳評:疫情數據背后是一個個人,絕不允許隨意加減!》等都積極回應公眾關切,有效引導社會輿論。

疫情防控是一場阻擊戰,抗擊疫情報道同樣是一場硬仗,要敢打,也要巧打。新華網推出的一系列評論報道,緊跟抗疫進程,緊扣社會關切,讓黨的旗幟更鮮明,讓主流聲音更響亮,在網上網下產生了積極反響,很好發揮了中央重點新聞網排頭兵、先鋒隊的作用。

湖北日報社評論理論中心主任李瓊:

輿論引導要與時間賽跑

評論不是天然“慢文章”。如果不注重時效,文章作用就會大打折扣﹔如果等到各種謠言、雜音噪音產生一定影響時再去發聲,輿論引導的難度也會大大增加

評論是黨報的一面旗幟。面對來勢凶猛的疫情,身處疫情防控主戰場,如何在國內外的高度關注中發出“主流聲音”,如何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輿論氛圍,對黨報的評論工作者,同樣是一場大戰,也是一次大考。

由於嚴格封控措施的實施,人們對移動傳播的依賴大大加深,其速度快、范圍廣、裂變式傳播的特點更加凸顯,疫情在迅速變化,一些小道消息、不實信息、謠言等也借助網絡擴散傳播。受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復雜的輿論場景,都提醒我們,不僅救治生命要與時間賽跑,輿論引導同樣也要與時間賽跑。第一時間介入、第一時間發聲,旗幟鮮明地亮明觀點、澄清是非,是黨報工作者疫情期間的核心工作。

1月23日,武漢宣布離漢通道關閉、公共交通停運,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按下“暫停鍵”,這在新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也在這一天,湖北日報在兩微一端推出評論員文章《非常之時 果斷之舉》,對這個堅決果斷、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氣的措施第一次及時發聲:這是阻止疫情擴散的必要舉措,是我們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疫情防控大局中應有的責任與擔當。針對一些群眾因為城市封控產生焦慮、恐懼心理,評論堅定告訴大家“關閉通道並不等於生活被隔絕”,各種生活必需品都在確保正常供應,號召全體市民密切配合、克服困難、理性應對、共筑防線。

在武漢封控的2個多月裡,湖北日報大規模、高密度推出5個系列60多篇評論員文章,緊密跟進疫情的進展和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的推進,抓住群眾普遍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及時回應、敏銳發聲。在疫情防控正處於膠著對壘之時,為什麼“四類人員”的集中隔離救治必須做到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切斷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為什麼小區村庄必須實行24小時封閉管理這樣嚴格的措施?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什麼還要強調不麻痺、不厭戰、不鬆勁?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為什麼還要請足不出戶的廣大市民“再堅持一下”?在重要時間節點步步跟進,抓住時機解疑釋惑,起到了穩定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到,與新聞報道相比,評論不是天然“慢文章”。如果不注重時效,文章作用就會大打折扣﹔如果等到各種謠言、雜音噪音產生一定影響時再去發聲,輿論引導的難度也會大大增加。強化時間意識,不僅是非常時期的要求,更應當成為黨報評論提升輿論引導力必須答好的重要考題。(本文內容分別由光明日報社、新華網、湖北日報社提供,轉發請注明來源)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