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駐外記者手記:在國際輿論場,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2020年05月07日07:36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駐外記者手記:在國際輿論場,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編者按:隨著疫情在世界范圍蔓延,中國駐外記者全力奮戰在一線,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聲,主動回應國際關切,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有力揭露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污蔑抹黑、造謠生事的言行,為全球攜手戰“疫”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請看三位中央媒體駐外記者的戰“疫”手記。

人民日報歐洲中心分社記者張朋輝:

將《國際衛生條例》研讀多遍

說新冠肺炎疫情的國際輿論場暗流洶涌,並非夸張。中國記者必須立定腳跟、站穩立場,想方設法澄清謬誤、明辨是非

說新冠肺炎疫情的國際輿論場暗流洶涌,並非夸張。聽一聽世界衛生組織的例行記者會,看一看世衛組織的社交媒體賬號下面的評論,就能從一個側面窺見國際輿論場的交鋒。

隨著疫情的“震中”從中國到歐洲,再到美國,我參與的國際疫情報道大致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中國是抗疫主戰場,報道重點在傳遞科學、准確信息,突出國際社會支持中國抗擊疫情聲音,反對過度反應。第二階段,重點在報道國外抗疫行動,推動國際抗疫合作,反對將疫情政治化、污名化。

1月31日,我採寫的消息《世衛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人民日報客戶端的瀏覽量超過1050萬,人民日報微博主持的話題閱讀量超1.5億。為做好這篇報道,我在國內指導下精心准備,將《國際衛生條例》研讀多遍,掌握世衛組織突發事件委員會的工作機制、組成人員等情況,又採訪了同世衛組織專家有密切聯系的業內人士,對會議結果有了較為可靠的預判,及時發回報道,取得不錯的傳播效果。

2月13日和14日,我採寫的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記者會側記稿在新媒體和報紙刊發后,受到讀者好評,“世衛總干事回應西方記者:中國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要求我們贊揚”,成為當天的網絡熱點。現場的情形至今仍然清晰。

2月12日晚,記者會臨近結束時,一位西方記者向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提問:“你為什麼多次贊美中國,這是不是中方的要求?”

當時,會場靜得出奇,譚德塞明顯動了感情,也似乎有很多感慨,他全面回顧了中國的防控措施和國際合作,予以高度評價。譚德塞的回答一氣呵成,像是一場精彩的演講,有理有據,擲地有聲,金句頻出,“真相不言而喻,我們讓事實說話,世界可以評判”“不要慌張、不要恐懼,做正確的事”……他的很多話我現在還不時回味。

回答完畢,現場很多記者陷入沉思,等譚德塞快走出會議室了,才想起追著他提問。我離開會場,一路小跑回到酒店,第一時間記錄下這場記者會,發回報道。

人民日報歐洲中心分社記者張朋輝(左一)在世衛組織記者會現場拍攝短視頻。

疫情發生以來,西方一些人拋出“中國責任論”“口罩外交論”等無端指責。中國記者必須立定腳跟、站穩立場,想方設法澄清謬誤、明辨是非。

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各國醫護人員護佑生命的大愛,更照出人類已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團結抗疫是唯一出路。

疫情讓我們更加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世界也因抗疫對中國有了更多了解,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進一步樹立。

新華社日內瓦分社視頻記者杜洋:

全程按著“舉手”鍵,終於搶到提問機會

在報道世衛組織就新冠疫情舉行的每場記者會過程中,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在這座“國際會議之都”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性

兩年前的5月4日,我赴新華社日內瓦分社任職。因為恰逢五四青年節,感覺身上的使命感又多了一重。瑞士日內瓦是全球最活躍的多邊外交中心之一,也是全球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素有“國際會議之都”之稱,聯合國歐洲總部所在地萬國宮就坐落於此。日內瓦雲集了4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以及200多個非政府組織,每年在這裡舉辦的各種國際會議數以千計。

說到近來最受世界矚目的國際組織,當屬總部位於日內瓦的全球戰疫“神經中樞”世界衛生組織。在報道世衛組織就新冠疫情舉行的每場記者會的過程中,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在這座“國際會議之都”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性。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1月30日宣布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那時起至3月中旬,世衛組織幾乎每個工作日都舉行線下記者會,在會上譚德塞以及世衛組織專家團隊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很多建議,他們與全球記者的多次問答互動更是長期佔據著各大媒體的頭條,牽動著全世界人民的心。

新華社日內瓦分社視頻記者杜洋(左一)在記者會上向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提問。

在世衛組織的例行發布會報道中,我力爭做到深入淺出、不落窠臼。在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之外,我還重點探索用vlog形式來呈現最新消息和闡釋新聞背后的豐富內涵,努力達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增強可看性。

比如,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2月11日宣布,將新冠肺炎命名為“COVID-19”。在這場記者會之后,我第一時間約採到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 斯瓦米納坦,並在各大新媒體平台播發《記者vlog | 世衛組織命名新冠肺炎 暗含重要原則》一稿。在採訪中,斯瓦米納坦表示必須找到一個不涉及地理位置、動物、個人或人群,同時方便發音且與疾病有關的名稱﹔該疾病的命名可以避免使用其他不准確或是污名化的名稱,同時也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冠狀病毒疫情提供一個標准格式。斯瓦米納坦說中國在分享新冠肺炎相關數據和樣本中展現的開放和透明度值得贊賞,在發現新冠病毒后的幾天之內,中國科研人員迅速將該病毒的基因序列分享到公共平台上。基於此基因序列,用於檢測病毒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工具才能被迅速開發出來,其他國家才能夠做好准備,具備能力檢測本國可能發生的感染病例。

世界衛生組織5月1日宣布,鑒於當前國際疫情形勢,新冠疫情仍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為3月中旬之后日內瓦疫情加重,世衛組織的記者會也從現場變為線上,所以5月1日的記者會提問要與線上來自全球的記者競爭。可能是因為我全程按著“舉手”鍵,終於在記者會的后半段搶到提問機會,問世衛組織對於武漢在院新冠患者日前清零的評價。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負責人瑪麗亞 范凱爾克霍弗在回答我的提問時說,感謝武漢人民為抗疫所做的“不懈努力”。范凱爾克霍弗說:“祝賀(武漢)取得這一成就。我們對此隻有欽佩。”她表示,感謝武漢人民的不懈努力,不僅僅是醫務工作者,還包括很長一段時期內遵守居家隔離措施的每個人。范凱爾克霍弗還表示,全世界都從中國和其他抗擊疫情的國家那裡學到很多。武漢曾經是疫情的重災區,現在世界上有些城市也正在與疫情奮戰。我們需要繼續向武漢學習,學習如何解除防控措施,如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恢復正常經濟和社會活動。

勇立潮頭御風行,青春奮進正當時。疫情報道還在繼續,我在這裡,未來還會有無數世界矚目的新聞等我報道。作為新華社常駐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記者,我會珍惜機遇、把握青春、不負韶華,在“國際會議之都”努力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駐中東記者王馨:

讓阿拉伯網友“黑”轉“粉”

作為一名老廣播人、新媒體新兵,我響應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號召開通了“臉書”個人主頁,發布阿語原創短視頻,緊跟時事熱點與阿拉伯網民通過母語交流,吸引了數十萬粉絲

“你們是新冠病毒,離我們遠點。”

“我們不是病毒,我們也是受害者。”

“你們為什麼吃蝙蝠?病毒是對你們的懲罰。”

“首先,吃蝙蝠的視頻拍攝於東南亞,不在中國。其次,病毒無國籍,不分國界,不分種族,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美國爆發過H1N1,韓國爆發過MERS,非洲爆發過埃博拉,病毒來無影,去無蹤,蝙蝠是無辜的,中國是無辜的。我們應該依靠科學和人道主義來戰勝疫情,而種族歧視和極端主義隻會雪上加霜。”

……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樣的對話不斷在我和阿拉伯網友之間上演。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從大學時選擇阿拉伯語,到十年的廣播經歷,再到三年前外派中東,心中一直有一個“發出中國最強音”的夢想。中華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兩大文明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苦於距離遙遠、語言不通、習俗迥異,中阿人民對彼此的了解往往隻能通過西方媒體。駐外期間,我親身感受到了新媒體時代,海外社交媒體驚人的傳播力。作為一名老廣播人、新媒體新兵,我響應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號召開通了“臉書”個人主頁,發布阿語原創短視頻,緊跟時事熱點,零距離與阿拉伯網民通過母語交流,成為陪伴他們左右的中國朋友,吸引了數十萬粉絲。

2020庚子年伊始,突發新冠肺炎疫情,阿聯酋出現中東第一例確診病例。當看到阿拉伯朋友們沒有絲毫的防護意識,我的心中多了一份擔憂,立刻制作發布了一段教授“六步洗手法”及如何正確佩戴口罩的短視頻,引起埃及最大商業電視台DMC的重視並發出直播邀請,向億萬電視觀眾科普新冠病毒的危害與防護知識。

隨著疫情的不斷升級,網絡上各類反華言論甚囂塵上,輿論形勢愈發復雜和嚴峻。3月初,我發現一段有關一位中國公民的視頻,發布不久便在社交媒體引起巨大關注。視頻中,埃及司機打開車窗,用紙巾捂住口鼻,向鄰車聲稱這位中國公民為新冠肺炎患者,並在高速路中央將他趕下車。看到他驚慌無助地在車流中穿行,險些被撞,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我一定要做點什麼!

迅速向中國駐埃及使館匯報並得到幫助后,我馬不停蹄趕往當事人駐地,向他耐心解釋,安撫他的情緒,同時作為翻譯幫助埃及友人向他當面致歉、獻花,拍攝獨家視頻發布在臉書主頁上。該視頻被中東主流媒體阿拉比亞電視台在新聞直播節目中整段引用。翌日,我陪同中國駐埃及大使看望該中國公民,向他轉達埃及政府高級官員的歉意與慰問,並進行了獨家報道。同時,我分別接受了多家中東主流媒體和BBC阿拉伯語頻道的採訪與連線,及時澄清事實,呼吁民眾不信謠、不傳謠,團結合作、共同抗疫,也在無形中化解了一場外交危機。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駐中東記者王馨(右)接受埃及最大商業電視台DMC專訪。

冷靜、客觀的分析、對每一條留言的認真回復,不僅成功讓眾多阿拉伯網友“黑”轉“粉”,更贏得了主流媒體的信任與尊重,多次將我有關維護人權、反對種族歧視和極端主義的“金句”進行引用。

整個疫情期間,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內各部門的共同支持下,特別是防疫物資的及時配給,讓我能夠安心趕赴新聞現場,最終實現與50余家境外媒體的近百次採訪與連線。頻繁的發聲,也引起了BBC中文網的關注,在其題為《肺炎疫情:這些國家爭相示愛取悅北京背后的考量》的專稿中,強調了“中國魅力攻勢”,稱“中國記者成為媒體紅人”,這是對我駐外記者專業形象的另一種肯定。

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人類社會的脆弱,也照出人性朴素的光輝。“感謝遇見你,你的真誠與客觀值得我們信任。你的努力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中國是我們永遠的朋友!”正是這樣一條條溫暖的留言,激勵著我在異國他鄉的無數個日日夜夜。(本文內容分別由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提供,轉發請注明來源)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