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觀眾"化身"考古學家 互動紀錄片讓用戶真正參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2020年05月19日06:5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他們對考古紀錄片“動手”了

  這是一部需要“動手”的紀錄片。

  “不論你是身經百戰的摸金極客,還是初出茅廬的探墓小白,700年懸案由你破解……”如果不是在紀錄片頻道看到這段開場白,觀眾也許會以為自己進入了一個游戲。但貨真價實,這是一部考古主題紀錄片。

  4月28日上線的5集紀錄片《古墓派·互動季:地下驚情》,跟著福建省福州市考古隊原隊長林果——1986年茶園山南宋墓葬發掘的參與者,還原當年抽絲剝繭、堪比“破案”的考古過程。這一次,觀眾不再是單純的觀看者。

  觀眾“化身”現場考古學家,不同選擇走向不同劇情

  讓我們先回到故事的起點。1986年8月1日,福州市的茶園山小學,因學校修建操場,一座南宋無名氏夫妻墓葬被發現,出土絲織品等大量珍貴文物。這項考古發現轟動一時,並以尸體不腐、墓主身份、夫妻死因等重重謎團而“出圈”,央視《走近科學》欄目在2013年就為此做過一期節目。

  林果回憶,自己當年還是個20多歲的年輕人,那是福州最熱的一天,接到福建省博物館打來的電話,得知發現墓葬的消息,就和考古隊一起去了現場。在林果之后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茶園山南宋墓葬的發掘或許只是“平平無奇”的一次,考古所得文物也已經安放在福州市博物館很多年了。

  《古墓派·互動季》制片人劉揚介紹,團隊在梳理了30多年來的中國考古發現后,選中茶園山南宋古墓,是因為這個墓有非常多的疑點,“就像一個案件,解決一個疑點又發現另一個”。這樣,觀眾就能“化身”為在現場的考古學家,在一個模擬真實的環境中,作出自己的選擇。

  第一集中,在建筑工地發現墓葬后,“就地開棺”還是“運回實驗室”﹔預測棺槨重量以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1噸、2噸還是4噸﹔為什麼那麼重?滑動屏幕“打開”棺蓋,原來是裝滿了棺液﹔長按屏幕排出棺液后,竟然發現了兩具保存完好的尸體﹔尸體不腐的原因,你認為是自然還是人為……除了最基礎的選擇題,紀錄片還讓觀眾體驗了各種操作,比如打開棺蓋、加熱丹爐、提取丹砂中的水銀……

  就這樣,每集總時長不到20分鐘的紀錄片,被分為幾十個從幾十秒到幾分鐘不等的片段,像游戲一樣有主線和支線劇情。在每段劇情快結束時會出現互動節點,觀眾需要操作屏幕,開啟下一段故事。不同的選擇將帶領觀眾走向不同的劇情,但最終都會拼湊起一幅“考古地圖”,一步一步走向最終的謎底。

  每一個選擇和操作會產生相應的系統評分,看完一集累計,對“玩家”給出從S到F的等級評價。觀眾一邊“看”——或者說“玩”,一邊在彈幕中評論,有懷疑“這是一檔綜藝嗎”“這是游戲嗎”,有調侃“要在東南角點蠟燭嗎”“不愧是我,精准排除正確答案”……

  互動紀錄片讓用戶真正參與

  《古墓派》系列紀錄片從2019年6月開播,已經上線了“揭秘西夏陵”“海昏遺夢”“消失的建筑”等多季,收視數據一直不錯。從紀錄片的名字就能看出,主要目標是年輕觀眾。近日開播的“互動季”,是國內第一部互動紀錄片,把考古變成“破案”,把觀看變成“動手”。

  劉揚介紹,《古墓派·互動季》制作團隊的構成很有意思,既是最傳統的歷史考古題材,又是最前沿的互動劇形式,所以團隊中既有深耕歷史類紀錄片幾十年的前輩,也有做游戲出身的90后,“傳統紀錄片講故事的能力,互動紀錄片游戲的元素,兩者缺一不可”。

  2019年被視為中國互動影視創作的“元年”,《他的微笑》《愛情公寓5》《龍嶺迷窟之最后的搬山道人》《拳拳四重奏》等劇都試水了這一新模式。《古墓派·互動季》是第一部互動紀錄片。

  優酷紀錄片中心總監張偉表示,5G時代,希望借助科技為紀錄片的創作帶來突破,“傳統紀錄片更多是我們制作播出,觀眾觀看﹔互動紀錄片從創作源頭改變,用戶可以決定節目的走向。這將帶動整個網絡紀錄片的創新,從創作到上線到播出,都可以讓用戶真正參與”。

  目前,《古墓派·互動季》每一集都設定了不同的“路徑”,但無論怎麼走,都會歸於同一個結局。張偉透露,將來,互動紀錄片還會像游戲“學習”,用戶不同的選擇將指向不同的結局,把更多選擇權交給用戶。

  張偉同時強調,互動紀錄片留給觀眾的不僅是有趣的互動形式,最終依然有人文思考在裡面。在《古墓派·互動季》中也可以看到,5集紀錄片看似隻講了茶園山古墓一處,但事實上在講到一個個“知識點”時,會蔓枝到許多其他相關考古發現。比如,講到尸體不腐,就關聯到新疆羅布泊的“小河公主”﹔講到水銀防腐,就關聯到秦始皇陵。

  考古其實是“光天化日”之下的科學事件

  盡管劇情頗為懸疑,但《古墓派·互動季》作為一部紀錄片,內核依然是南宋乃至中國的歷史文化。

  茶園山南宋墓葬中出土的一幅帛幡(一種書寫對死者悼念的絹布)的落款顯示,入葬年份為“端平乙未”(1235年),那是蒙古開始大規模攻擊南宋的年份﹔而另一幅帛幡寫著:“夔門日日望君來,鄂渚人懷去后思。爭似早登黃閣去,普天霖雨總無思。”夔門一帶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和蒙古激戰的最前線。

  林果回憶,當年在對墓葬做研究時,根據種種線索,最后推測男墓主很可能是一位高級將士,不幸戰死於離家千裡的戰場,為了將他完整地送回故鄉,人們用水銀對尸體做了防腐處理……至此,考古學家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林果說:“普通人也許覺得古尸不腐很神奇,其實這在地下水豐富的福州並不少見。就茶園山南宋墓葬而言,最重要的發現應該是那些絲織品……”

  近年來,隨著公眾考古的開展,考古工作者想讓更多人了解考古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考古學界會讓公眾參與到一些發掘項目中來,當專業人士帶著普通人進到考古工地時,往往帶著一種“科學的信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奚牧涼也帶過模擬考古的活動。作為一名“專業”的觀眾,看了《古墓派·互動季》,讓他想起當年那些在考古工地的歲月,“的確有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考古工作者,會把考古和破案聯系在一起,仿佛這個過程充滿了危險,有很多未知的秘密,地下的古人甚至能影響到現在的人”。

  “事實上,古代墓葬的發掘往往是一個‘光天化日’之下的敞開的過程,不是大眾想象的那樣通過一個幽深的隧道進去,然后尋訪什麼東西……考古是一件非常科學的正能量的事情。”奚牧涼說,“《古墓派·互動季》吸引大眾關注考古,了解考古常識,這是好的。如果哪一天,紀錄片能夠改變‘考古=挖寶’的刻板印象,或許能有另一番天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