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正確看待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的新特點

——《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專家系列解讀(三)

2020年05月20日07:1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正確看待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的新特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魏欽恭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 馮仕政

---------------

近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聯合發布《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較全面地反映了當前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的新特點。比如,初中階段是使用互聯網陡增的一個轉變期,也是未成年人網絡社會屬性的形成期。這一結論既與我們以往的研究發現相吻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對於這些新特點,可以從社會學的維度加以理解和看待。

第一,未成年人網絡行為是其社會行為的具體表現。當代青少年是名副其實的“網絡一代”“數字一代”。伴隨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已經互嵌交疊而難以分離,未成年人觸網年齡和觸網率更是呈現出明顯的“一低一高”特征。在這種社會場景之下,初中生群體的網絡使用與其他行為方式一樣,有一個自然的變化和年齡屬性上的轉折。大量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都表明,個體的成長和社會化過程隨年齡階段而呈現差異,其中12-18歲是未成年人自我身份認同和行為方式轉變的一個“跳躍期”。在該階段,無論是自我需求、對社會及他人的認知方式,還是身心發育等,都有一個很大的轉變。這一點表現在網絡使用上,就是每天借助互聯網進行社會交往、學習娛樂等的時長也會明顯增多。這不僅是因為初中生接觸互聯網的幾率顯著提高,而且還因為他們借助網絡工具滿足自身社會化需求的能力大大增強。當然,這一轉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網絡環境和朋輩群體,以及校內外學習方式轉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第二,關注未成年人網絡使用背后的結構性差異。當前,在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勢不可擋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關注網絡使用背后存在的社會性差異問題,比如不同家庭、不同發展地區的未成年人在使用網絡的方式和目的等方面有何不同,這些差異會帶來怎樣的效應。報告中提到,與普通中小學生相比,留守和流動兒童存在網絡使用技能偏低、手機游戲偏好明顯、更易遭遇不法侵害等問題。我們要注意到,上網工具及網絡條件的差異會帶來網絡使用的不同,比如經濟條件較低的家庭和相對落后地區的未成年人更多是使用手機等方式上網,可能在網速等技術方面會受到一些約束和限制。網絡技術在社會中的“滲透”,並不會必然產生“涓滴效應”,即互聯網帶來的益處並不能被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孩子平等利用,相反,它可能導致進一步分化。這種分化及不平等,不僅僅是網絡工具本身的差異,還體現在通過網絡使用促進成長發展等諸多方面的分殊。

第三,轉變看待未成年人網絡使用“問題化”傾向。很長一段時期,未成年人上網存在被過度“標簽化”和“問題化”的傾向。這種社會建構無疑對理性科學地看待未成年人網絡行為十分不利。應該意識到,“網絡使用能力”是未成年人的一項必修技能,是其養成社會人格、提升認知能力、融入同輩群體、促進社會交往、推動社會化的必要途徑。因此,應該重點關注的不是未成年人能不能上網的問題,而是能否合理使用的問題,以及不良信息給未成年人帶來的身心危害等問題。所謂“不合理”,指的是未成年人網絡活動與其處於特定年齡段的健康成長發展方向不符合,這既可表現為長時間不間斷上網而疏於休息和心理調整,也可表現為由於沉迷網絡聊天或游戲而導致不同程度的網絡成癮。所謂“不健康”,指的是大量的網絡不良信息、網絡暴力、網絡霸凌、隱私泄露等問題。對前一個問題,應依據處於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發展特征,由衛健、教育等部門對每日上網總時長和單次上網時長給出指導性意見﹔對后一個問題,則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家庭和未成年人等各類主體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進而共同構建風清氣正、未成年友好型的網絡環境。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