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起步,讓氣候傳播在中國真正形成大氣候
——寫在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際
來源: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10年5月16日,由我們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舉辦的“氣候·傳播·互動·共贏——后哥本哈根時代政府、媒體、NGO的角色及影響力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這是我們首次對外正式公開使用“氣候傳播”的概念,打出“氣候傳播”的旗幟,因此在我國氣候傳播史上,它應該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從那時起,氣候傳播研究開始在我國正式起步,掐指算來,如今已經整整走過了十年風雨歷程。
為什麼要關注氣候變化,為什麼要作氣候傳播研究,2010年春天我們組建全國第一個氣候傳播研究機構——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的初衷是什麼?在迎來氣候傳播研究十年的時候,我想對這些年我們所走過的道路和所開展的工作作些回顧。
我們所說的“氣候傳播”,亦可稱為“氣候變化傳播”。它指的是將氣候變化信息及其相關科學知識為社會與公眾所理解和掌握,並通過公眾態度與行為的改變,以尋求氣候變化問題解決為目標的社會傳播活動。簡言之,氣候傳播是一種有關氣候變化信息與知識的社會傳播活動,它以尋求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為行動目標。因此,它既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不可缺少的一種輿論表達方式,也是人們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可以借助的一種無以替代的信息傳播手段。作出這樣的定位和解釋,是我們對氣候變化及其傳播問題作了充分調研和思考前提下形成的。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科學技術日益更新,經濟財富急速增長,可以說人類創造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充足的物質財富。然而人們發現,就在許多人驚嘆並享用著這些財富的同時,一個個過去不曾遇到過的社會風險也接踵而至。特別是近幾十年中,氣候變暖、環境污染、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物種滅絕等,一系列由氣候變化造成的極端天氣、生態危機和社會風險頻頻出現,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生存的地球家園。這些屢屢發生的氣候與生態災難事件,讓人觸目驚心,叫人防不勝防,也使人深思警醒!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氣候變化同人類的生存與生活,同經濟社會的存續與發展聯系越來越緊密,同時與人類所經受的社會風險也越來越難脫干系。氣候變化對人類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而且是全球性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因此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參與應對,並做出自己相應的貢獻。正是在此背景下,自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提出氣候變化議題以來,氣候變化問題逐漸成為世界范圍內人們所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和焦點話題。
隨著氣候變化問題的逐步升溫,人們對以傳播氣候變化信息,服務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為主旨的氣候傳播也越來越關注,這使得氣候傳播成了繼科學傳播、健康傳播、風險傳播之后興起的又一應用性公共傳播領域。
氣候傳播不僅吸引了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研究者的目光,也吸引了大量氣象學、環境學、生態學、地質學、森林學等自然科學者的注意,從而促使氣候傳播逐漸成為學術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
我國最早與此相關聯的環境新聞傳播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真正以“氣候傳播”為名的專門性研究,嚴格說應該從2009年算起。那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第15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是我國新聞與傳播界開始關注氣候傳播的重要節點。如果從那時算起,中國氣候傳播研究迄今已經進入第十一個年頭。而如果從2010年4月我們首次提出“氣候傳播”概念,組建起我國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氣候傳播研究專門機構——“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並在5月舉辦首次研討會算起,已經整整十年時間。
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算太長,但是就氣候傳播來說,特別是對中國的氣候傳播來說,卻是從零開始、楊帆起步,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由小到大、逐漸成長的十年。
如前所述,我國的氣候傳播研究緣起於2009年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
那次大會被視為國際社會共同遏制全球變暖行動的一次重要會議,全球媒體高度關注,中國媒體也第一次較為集中地出現在國際氣候談判舞台,採訪氣候談判、報道會議消息、傳遞中國聲音。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赴哥本哈根參加會議,會上會下奔波忙碌,作了大量工作。可以說這是我國政府代表團、新聞媒體和NGO組織首次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整體性“閃亮登場”,也是我國氣候傳播的一次“集中演練”,一次國際“大練兵”。
令人遺憾的是,這次大會的結果卻與人們預先的期待相距甚遠。會議最終沒能通過一個令人滿意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這一結果出乎人們意料,讓許多人感到失望。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西方政治人物和媒體卻無視事實,採取“污名化”手段,把責任推到了中國頭上,有家西方媒體的報道公開說“中國‘劫持’了哥本哈根會議”。
面對這種無端指責,我國政府和媒體也發出了一些聲音,闡釋了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可是效果卻不明顯,西方的一些負面輿論依然在擴散、蔓延,我國政府面臨著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
當時我也在關注會議進程,這一結果引起了我的思考。到底該如何評價我國政府、媒體和NGO在這次會議上的表現?到底該怎樣總結其中的經驗與教訓?到底該從哪些方面改進我們的工作,提升政府的談判技巧以及政府、媒體和NGO應對國際談判,處理氣候傳播領域各種問題的能力?作為教育部所屬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負責人,我覺得我們需要介入,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而正在此時,記得是在2010年春節后不久,剛從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現場採訪歸來的,我在新華社中國新聞學院任教時的學生,時任《中國日報》環境記者付敬,帶著同樣參加了哥本哈根會議的樂施會媒體官員王彬彬,來到人民大學同我商談合作開展氣候變化傳播研究的問題。
出於共同的認識和責任擔當,我們順利達成了合作協議,決定以研究哥本哈根會議期間中國政府、媒體和NGO的角色及影響力為內容設置一個研究項目,借此來總結哥本哈根會議的經驗和教訓,並加以理論概括與闡釋。
就這樣,我們關於氣候傳播問題的研究項目《后哥本哈根時代政府、媒體、NGO的角色及影響力研究》很快便正式啟動,並在5月中旬舉辦了首次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此同時,我們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樂施會共同組建起了我國第一個氣候傳播項目機構——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自此之后,我們從總結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我國政府、媒體和NGO氣候傳播的經驗與教訓入手,開啟了我國氣候傳播研究的進程。
特別是從2010年開始,我們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團隊的核心成員從墨西哥坎昆、南非德班、卡塔爾多哈、波蘭華沙、秘魯利馬、法國巴黎、摩洛哥馬拉喀什、德國波恩、波蘭卡托維茲,直到去年的西班牙馬德裡,連續參加了十屆聯合國氣候大會,見証了世界各國代表團在實現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道路上所走過的艱難歷程和所表現出的聰明智慧,特別是看到了我們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從“參與者”到“貢獻者”,最后到“引領者”的全過程。這使我們感到無比幸運和自豪。而我們的氣候傳播研究團隊也在實踐中成長,在奮斗中前行,為應對氣候變化,為實現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項目中心這十年的工作一直是秉持“兩路並進、雙向使力”的思路和原則進行的。在國際層面,我們始終以開闊的國際視野關注聯合國氣候大會及其相關活動,團隊成員從2010年開始連續在聯合國氣候大會舉辦地主辦過十場氣候傳播國際邊會,2012年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舉辦地巴西裡約熱內盧也舉辦了一屆氣候傳播國際邊會,為促進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做好氣候傳播作出了不懈努力。特別是2013年10月,我們項目中心同耶魯大學共同在北京舉辦了世界氣候變化領域首屆大規模的“氣候傳播國際會議”,把氣候傳播正式推上了國際學術前沿,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形成了很好的國際影響。
在國內層面,我們始終以務實的細致工作堅持面向社會與公眾的工作導向,努力做好社會發動和公眾動員工作。我們主動聯合新聞媒體、NGO,以及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積極開展公眾調查和社會推廣活動。2012年我們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農村活動”啟動儀式。通過這些有效的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活動,讓更多人認識氣候變化,增強低碳意識,樹立生態理念,踐行綠色發展,使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成為社會共識,讓更多群眾投入到減緩、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之中,做一個自覺的參與者、踐行者和貢獻者。
十年中,我們項目中心通過提交調研報告和咨詢報告(先后在2012年和2017年組織過兩次“全國公眾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查”,以及2015年組織的“全國公眾低碳意識及行為調查”),以及舉辦各種研討會、工作坊、主題邊會和媒體記者培訓班等形式,為政府、媒體、NGO、企業在國際氣候談判舞台上開展有效的氣候傳播提供策略建議和理論支持,受到政府部門、新聞媒體、NGO和一些企業的肯定與好評。
同時,我們還系統地開展氣候傳播理論研究,撰寫出版了國內第一本該領域的專著《氣候傳播理論與實踐——氣候傳播戰略研究》,發表氣候傳播方面的研究論文百余篇,成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背景下我國氣候傳播的戰略定位與行動策略》,初步建立起了氣候傳播學的理論框架,為深入研究氣候傳播,建構科學的氣候傳播學理論和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
此外,我們還率先在國內將氣候變化與疾病健康相聯系,“氣候傳播”與“健康傳播”相融通,美麗中國建設與健康中國建設相統一,與廣西大學共同組建了氣候與健康傳播研究機構,不僅拓展了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的研究領域,而且從民生和健康的角度,吸引更多民眾關注並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來。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積極倡導構建政府、媒體、NGO、企業、公眾“五位一體”應對氣候變化行為主體的行動框架,並努力推動“五位一體”的行動框架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的目標是要使在氣候變化和氣候傳播中作為“主導者”的政府更加主動,作為“引導者”的媒體更加盡心,作為“推助者”的NGO更加積極,作為“擔責者”的企業更加盡力,作為“參與者”的公眾更加自覺,總之要讓氣候傳播真正成為社會共識和全民行動。
十年中,我們通過學術研討、科研合作、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等方式努力凝聚各方力量,力圖形成研究合力,不斷壯大研究隊伍,擴大學術影響,盡力促使氣候傳播花開遍地,在我國逐漸形成氣候。如今,在我們的聯絡與推動下,全國氣候傳播研究的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北京、在中原、在廣西的一些高校、科研單位、社會組織組建起了專門的研究機構,投入到氣候傳播理論研究和行動推廣之中,並已取得積極成效。
過去十年中我們的工作之所以能夠得到不斷發展,取得一些成績,離不開方方面面領導和朋友的指導與幫助。我們不會忘記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林業局、國家氣候戰略研究中心、能源基金會、樂施會、中國國際民促會等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給予我們的大力支持與幫助。
特別是我們聘請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聯合國氣候談判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后為國家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和原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擔任我們項目中心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聘請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杜祥婉院士(現為名譽主任)擔任我們項目中心專家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聘請原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馬勝榮、原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原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何建坤等一些領導和專家擔任我們項目中心顧問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成員,他們都給予我們許多真誠鼓勵與具體指導。
在此,我們要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十年中還有很多領導、同事和朋友對我們的工作給予熱情關心和大力扶持,可以說這是我們項目中心能夠不斷克服困難、開拓前進、取得進步的不竭動力。
2013年我們在北京舉辦氣候傳播國際會議期間,作為共同主辦方的耶魯大學氣候傳播項目主任安東尼教授曾說過:“中國氣候傳播工作隻用了三年就趕上了國際水平。”美國朋友的贊譽讓我們很受鼓舞,也讓我們感受到所肩負責任之重大。現在十年過去了,我們希望借此機會來總結十年工作,展望未來發展,為做好新時代氣候傳播積蓄更多智慧和力量,做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十年來,我們團隊的核心成員參與和經歷了從丹麥哥本哈根到西班牙馬德裡1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大家不辭辛苦,始終在努力工作,表現出對氣候傳播事業的熱愛與執著,以及對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與擔當。在回顧與總結十年工作的時候,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特別是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夠加入到氣候傳播理論研究和行動推廣的隊伍之中,與我們一道攜手並進、奮力前行,去為減緩、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為推動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與美好世界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願我們的氣候傳播十年之后再出發,我們會把氣候傳播的旗幟舉得更高,工作做得更好,隊伍練得更強,聲音傳得更響,讓氣候傳播之花遍地開放,在中國,乃至世界真正形成大氣候,為促進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為實現氣候變化全球共治的美好願景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