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黑科技"助力媒體兩會報道 不因疫情產生距離用技術讓你我更近

李雪昆
2020年05月26日13:1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黑科技”助力媒體兩會報道不因疫情產生距離用技術讓你我更近

5G+AI帶受眾沉浸式感受今年兩會。

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推出的智慧平台iMedia。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今年兩會在代表團駐地搭建的新聞中心。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下,在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重要時刻,我國迎來了全國兩會時間。如何及時准確地報道全國兩會,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傳遞最具價值的信息,成為擺在媒體面前的一個課題。在媒體融合不斷邁向深入的過程中,5G、人工智能、全息技術等正成為助力今年兩會報道的硬核“黑科技”。

隔空問答 “雲”看兩會也精彩

根據疫情防控相關要求,今年全國兩會主要通過網絡、視頻、書面等方式進行採訪。這一重大變化,讓傳統的“面對面”“人對人”的採訪形式發生巨大改變,也就此呈現了全國媒體史無前例的“雲客廳”“雲訪談”等“雲”中盛宴。利用5G技術,首度以“雲採訪”模式聯機受訪者,讓受眾也感受了一把現場互動的新體驗。

人民網在今年兩會期間推出特別節目《兩會雲客廳》,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雲”上與網友見面,探討熱點話題,聚焦兩會最新動態。人民視頻推出的兩會“雲客廳”也突破線下採訪制約,網頁端、移動端隨心選擇,給網友帶來5G時代的全新訪談體驗。

受疫情影響,今年代表委員們走出去、沉下去、深入基層了解民眾真實訴求的調研無法正常開展。如何形成高質量的議案、提案,客觀真實地反映社會民生問題,成為眾多代表委員急於破解的難題。為此,人民網強國論壇特別推出代表委員線上履職策劃——代表委員“雲調研”。這種網絡履職調研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創新,同時也為更廣泛的人群參政議政提供了新的嘗試。

封面新聞也通過智媒雲賦能兩會報道,《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從封面新聞方面了解到,針對今年兩會的新形勢和新熱點,封面新聞調用智媒雲3.0總體架構中的20多個功能模塊,賦能智媒編輯部、智媒演播室,並以此為基礎,生產各種網絡融媒產品。這也是封面新聞今年兩會報道的重要手段和特色。封面新聞還首次採用“雲訪談”的方式,通過三維實景建模、平面動畫結合實景拍攝的線上三維立體虛擬場景,對兩會代表委員進行遠程訪談。這也是封面新聞2020年最新推出的雲發布技術。

就技術方面的疑問,記者從國內較早從事視頻雲服務及移動流媒體技術的高新科技企業杭州趣看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雲連線”隔空採訪延時已可低至200毫秒,同時,“雲連線”即開即用,隻需使用移動直播台APP或者網頁、小程序就可以接入,連線信號通過採編錄播一體機還可以將多畫面連線視頻分屏方式輸出至大屏,與現場主持人互動,更可通過H5實現互動評論,多機位接入,靈活嵌入短視頻等。可以說,“雲訪談”效率更高了,內容更棒了,玩法更多了。

在雲端採訪、隔屏互動的助力下,地方媒體也積極開啟融媒體“雲模式”,對兩會報道進行“雲呈現”。如江西省對全國兩會報道進行第一場融媒體“雲訪談”、大河網特別推出的“2020全國兩會調查——議兩會 雲互動”、長城新媒體推出的《兩會新熱點·長城雲直播》、新疆日報社融媒體實驗室推出的“雲報道”等。

記者了解到,“雲報道”的背后是大量新技術的應用:素材從拍攝到傳輸全部採用5G設備、軟件和信號,進入制作環節后,通過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支撐,隻需要素材嵌套到后台模板中,就能快速生成一條視頻報道。在傳播方面,運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文字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代表委員通過手機小程序掃臉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履職雲視頻。“雲報道”隨時錄制、實時傳輸、實時制作分發的特點,有效地幫助兩會報道團隊打破了前后方的物理空間限制,把權威、准確的報道以最快速度送達網民眼前。

全息互動 科幻橋段進現實

“哇,這不是科幻大片裡的效果嗎?太牛了!”“這不就是面對面採訪嗎?厲害!”“‘黑科技’遇上融媒體,擦出神奇火花”……這是當受眾看到新華社推出的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時的第一感受,也代表了很多受眾的真實反應。

全國兩會前夕,新華社首次推出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講述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故事,訪談使用5G網絡傳輸和全息成像技術,讓身在異地的代表與記者跨越時空來“相見”,甚至遠隔千裡也可以實時“面對面”交流。

可能你會問,5G+全息+訪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一方面,其打破距離限制,實時交流暢通無阻,用新華社自己人的話說,就是“極快的網絡環境和極短的網絡延時,讓一方‘喂喂喂’、另一方‘啥啥啥’的連線場景成為歷史”。另一方面,全息成像技術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影像。雖然身處異地,但可讓“真人”就在眼前,營造亦真亦幻的觀賞效果,在5G網絡下,全息成像畫面不再需要提前錄制,真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可實時投放至異地演播間,“代表”的語音、表情、動作實時呈現,與記者“握手”、交談、互動十分自然,虛擬與現實融為一體。

兩會期間,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也帶受眾體驗了一把“全息”兩會報道的新模式。今年該中心在代表團駐地搭建了兩會報道前方新聞中心,首次依托5G技術支撐,打造兩會融媒體虛擬演播廳,綜合運用三維掃描與動態重建、三維數據編碼、混合現實、5G通信傳輸等技術,將前方受邀代表委員的3D全息影像,回傳到后方指揮中心“八一電視”演播廳,記者在后方與代表全息影像基本可以直接交流、實時互動,實現“面對面”訪談。

同時,佩戴AR眼鏡的軍媒記者進入會場后,利用5G網絡開展交互式直播,用戶可以將“願望清單”通過彈幕或者評論的方式傳遞給記者,記者根據“願望”呼聲,充當用戶的“眼”“腿”和“嘴”,以第一視角帶給用戶“沉浸式”體驗,實時回應用戶關切。

此外,12家省級主流新媒體作為首批成員單位組建的全國首個區塊鏈新聞編輯部也於5月20日正式成立。該編輯部由湖北廣播電視台融媒體新聞中心倡導籌備,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天眼新聞聯合上海報業集團澎湃新聞、天津津雲新媒體集團、廣西日報廣西雲、雲南日報雲報新聞等11個省區市的主流新媒體組建。該編輯部緊扣兩會重要議程,圍繞“2020,我們一起拼”主題,利用各家媒體資源優勢,運用5G傳播、異地全息投影等新媒體傳播技術,開展媒體間“跨越山河大海 擊破時空障礙”的雲端大型聯合報道。目前,該編輯部還推出了全國首個“兩會流媒體雜志”。

人工智能 迭代帶來新體驗

在技術的不斷推動下,今年人民日報社AI報道技術全面升級,全方位助力兩會報道。

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推出全新5G+AI模式,人民日報社記者在會場可以使用5G+AR採訪眼鏡實時了解人物信息資料,還可以用採訪眼鏡第一視角進行現場直播。隻需手勢或語音控制即可完成視頻錄制、拍照、直播等工作,拍攝時還能與后方編輯實現屏幕共享、實時互動。現場記者將現場獲取的視頻素材回傳至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打造的智慧平台iMedia、iMonitor、iNews。在這些平台上,素材便可被及時處理,用智能剪輯、智能導播等方式更高效、更准確地制作成視頻新聞,實現對新聞採編發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與此同時,人民日報社“智能雲剪輯師”也亮相全國兩會,隻要短短幾分鐘,它就能根據需要迅速生成視頻,並自動匹配字幕。除此之外,還能完成畫面人物的動態追蹤,去除視頻的拍攝抖動,多方位修復視頻畫質,迅速實現橫屏轉豎屏,適配短視頻平台特點。如果視頻內容較長,它還能自動搜索人物,定位關鍵信息時間,剪輯效率飛速提升。

新華社則在全國兩會前夕推出了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這是繼全球首位AI合成主播、站立式AI合成主播、AI合成女主播、俄語AI合成主播之后,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聯合搜狗公司最新研發的智能化產品。

記者了解到,和前一代AI合成主播相比,新一代主播“新小微”實現了從單一景深機位到多機位多景深、微笑播報到多樣化精微表情播報等進步,播報形態可通過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現,立體感和層次感明顯增強,在特寫鏡頭下,甚至連頭發絲和皮膚上的毛孔都清晰可見。“她”不僅能走動和轉身,還能做出各種復雜動作和姿態,甚至還可實現靈活“變妝”。“她”還可量化生產新聞播報視頻,並根據語義生成相對應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自動完成播報。

其實,AI主播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並不鮮見。

中國經濟網推出了系列短視頻《AI主播帶你了解什麼是全國兩會》,其中,這位AI主播的研發使用的是人工智能與新聞採編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大大提高了傳統經濟新聞的親和力和貼近性。

“今年全國兩會為什麼在5月份召開?”“人大代表是如何產生的?”“議案與提案有什麼區別”……為了豐富大眾關於全國兩會的知識點,新華報業客戶端“交匯點新聞”上線了智能交互系統“AI聊天”功能,該功能是特別為全國兩會打造的,以豐富的兩會知識庫作為內容支撐。

而爭相上崗的AI主播還有長城新媒體的“冀小藍”、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虛擬主播“小壹”等,他們的亮相為讀者、用戶帶來了不一樣的兩會新體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