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新聞發言人要把話講好
科學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完善疫情信息發布,依法做到公開、透明、及時、准確。”疫情發生以來,從國家到地方舉辦了上千場新聞發布會,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新聞發言人把話講好,是信息發布至關重要的一環,但如何才能把話講好?
坦誠面對,動之以情,是新聞發言人的必備素質。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認為,能夠真誠地講出自己的觀點,是有良知和職業精神的表現。新聞發言人的發言必須把真誠放在首位。要做到這一點,發言人的內心一定是與人為善和樂於與公眾溝通交流的,加之動之以情的語言表達。誠懇是待人的一種態度,包括對人的問候、關懷、同情、理解等,在表達這些誠懇的情感時要有謙辭、敬語和對別人表示尊重和信任的語句。這樣就能收到穩定人心、紓解民眾情緒的良好效果。
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發言人王鬆苗結合自己長期工作實際,認為新聞發言人要有評論思維。他在回顧近年相關案例后指出,純粹因為事實發布而引發的爭議並不多,輕率評論無視公眾感受,貿然推論無視事實真相而“栽跟頭”的則屢見不鮮。事實表明,一旦評論失當,不僅修復不易,還直接損害相關事實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部門公信力。描述是一種事實記錄,評論則是一種理性認識,主要是解釋和判斷事實。新聞發言人把評論用得恰到好處,就可以像燈塔一樣釋疑解惑,引領社會輿論,通達社情民意,實現期待的傳播效果。
大數據時代,數據、事實的熟練、精確運用是十分重要的。在有關疫情的信息發布上,時任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參加的多次新聞發布會和接受記者採訪,備受稱贊。“細心的人發現,面對發布會上的各種問題,她往往脫稿回答,沒有官腔,數據、事實能脫口而出,表達清晰流暢。專業、干練、利落、溫情,是很多網友對她的評價。”人民日報以她為例發表評論,指出疫情防控,需要這樣的好干部。
上述幾位新聞發言人的經歷和感受,對於當下幫助新聞發言人把話講好大有裨益。
新聞發言人是靠嘴巴講話來完成任務的,而這是一件復雜且精細的工作,隻有做到掌握實情、心裡有數,才能有的放矢、從容自若。而有些人之所以慌張、出錯,一味地念稿子,答非所問,甚至多次念錯數據,往往是工作不夠扎實、能力不夠過硬的表現。人民日報評論將新聞發言人的現場表現提到“好干部”的高度,足以說明新聞發言人現場表現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突發事件中,在瞬息萬變的信息傳播中,稍有不慎,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十分嚴重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新聞發言人在台上的表現與他們在平時工作的投入和學習是分不開的。目前,一些發言人還存在不敢說、不願說、不會說的問題﹔有的發言人講成績進展過多,回應社會關切不夠。
新聞發言人要學會在媒體面前客觀反映突發事件的事實真相,有效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見,首先要明白新聞發布會不是報告會,不是匯報會,不是演講會,而是事實真相的披露會、履行職責的督察會、政府與社會溝通的交流會。發言人所言必須符合新聞傳播的規律,在電視直播的現場要求更高——它要求用大家都聽得明白的簡短語言准確發布信息,盡量不用專業術語,實在要用也要用通俗易懂方式稍加解釋,使聽眾明白﹔每段話要有一個中心思想,講話要有節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包括使用疑問句、感嘆句和身體語言﹔講話時間以每段話時長兩三分鐘為宜,要用短句式﹔數據和事例要為披露真相和說明原因服務,不要照念大量枯燥無味的冗長數字和案例﹔發言人要注意自己的形態、語言、語氣和現場回應,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避而不答或答非所問。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經驗,也有不足。放眼長遠,總結經驗教訓,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筑牢制度防線,其中就包括加強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提高領導干部應對突發事件和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