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年輕人在B站追起"扶貧劇" 農村片能否真正佔領主流市場?

鐘菡 張熠
2020年06月10日07:3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年輕人在B站追起“扶貧劇”,農村片能否真正佔領主流市場?

  由中央電視台、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出品,上影集團等聯合出品的電視劇《花繁葉茂》日前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收官。上周該劇每集平均到達率2.724%,收視率1.408%,均位列黃金時段電視劇單頻道收視指標首位。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花繁葉茂》《我的金山銀山》等一系列扶貧劇亮相熒屏。這些正劇或輕喜劇風格、具有時代特色又接地氣的劇目,令不少觀眾聯想到上世紀80年代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農村三部曲”。當年,《車水馬龍》《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三部農村片令“八億農民帶笑看”,但在近些年,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卻鮮有叫好又叫座的案例。如何在做好內容同時贏得市場,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

  鄉村題材回歸主流影視市場

  打開國家電影局官網上關於2020年1月(上旬、中旬)全國電影劇本(梗概)備案、立項公示,從影片標題和梗概內容可見,至少七八部影片和脫貧攻堅題材直接相關,有的影片直接將“扶貧”放在片名中。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分析,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后一年,電影、電視劇上都有大量作品以此為主題。

  6月6日,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最美的鄉村》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是今年度最受關注的鄉村劇之一。在這之前,《一個都不能少》《我的金山銀山》也已先后於央視、東方衛視開播。根據廣電總局今年3月公布的名單,脫貧攻堅題材重點劇目就超過20部。

  熒屏上如此密集地出現鄉村題材電視劇作品,從時間上看暌違已久。“這一批農村題材電視劇的豐收,與國家的脫貧攻堅戰略導向密不可分。預計未來一兩年內,還會有大量的鄉村影視劇涌現在各個平台上。”電視評論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何天平介紹,上一次有如此規模化的鄉村劇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早期,與農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電視的普及有關。當時,鄉村地區慢慢成為收視高地,市面上涌現出一批反映鄉村生活的作品,代表作如《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 》《古船·女人和網》等。進入新世紀以來,古裝劇、玄幻劇、都市劇等興起,開始成為熒屏的主流。“2000年以后,主流市場對鄉村題材的挖掘沒那麼重視,當然也有《馬向陽下鄉記》等高分作品,但都是一個階段零星出現的作品,是零散的,不成為現象。”何天平說。

  因此,鄉村題材幾乎可以說是長期缺席於主流影視市場。“正常情況每年約有一兩部這類電影,比如前些年的《十八洞村》《楊善洲》等,這些影片未必票房高,但品質不錯。”石川坦言。如今農村題材電影大都依賴政府扶持,因此,“趕”特殊節點檔期者常見。

  農村題材和收視市場並不矛盾

  歷史上,鄉村題材影視劇也不乏好的作品。上世紀80年代,上影拍過三部農村輕喜劇電影,都頗受歡迎。比如《月亮灣的笑聲》寓教於笑,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導演特別要求演員必須熟悉農村生活。《喜盈門》曾是當年的票房冠軍,導演趙煥章、編劇辛顯令都有深厚農村生活基礎。據主創回憶,影片在上海放映時,觀眾笑了四五十次﹔真正到了農村,笑聲達到一百七八十次。如今看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方式,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

  《喜盈門》

  在上影集團副總裁徐春萍看來,三部影片最值得借鑒的是對當代生活的反映。“好的電影必須貼近生活,貼近人民,貼近觀眾。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影、小說以貼近老百姓生活為特色,幾部影片對中國當時現實的表現,正是觀眾們期待的內容,和他們有情感共鳴,讓觀眾通過電影找到情感寄托,這是它們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月亮灣的笑聲》

  這一波鄉村劇熱潮,盡管是借政策東風而起,但何天平認為,在鄉村題材長期缺席於主流電視市場的背景下,這無疑是一個好的契機。在他看來,從《人民的名義》一直到《大江大河》,一面是主旋律題材擁有了足夠優秀的內容底色,另一面,主流市場對這類好品相的劇也呈現出相當高的接受度。“落到現在的鄉村劇,這兩年的變化是,受眾的審美接受度是很高的。”

  從今年已展播的鄉村劇來看,改編自報告文學的扶貧劇《花繁葉茂》開播后口碑收視一路走高,豆瓣評分7.9,還意外俘獲了年輕的B站觀眾。“農村題材影視劇叫好又叫座,與制作時的品相很有關系。”何天平分析,《花繁葉茂》是輕喜劇的調性,不那麼宣教、生硬、刻板,且劇作、人物扎實,“劇中出現了很多生活中真實的人物形象,能給觀眾帶來共情的空間”。不止於此,郭靖宇監制的《最美的鄉村》在業內看來品相也值得期待。

  在徐春萍看來,當年三部農村輕喜劇裡的成功經驗,也在《花繁葉茂》中得到了傳承。“農村現在和以前很不一樣,把這個故事放在農村還是城市,對今天的中國來說,不是影響市場的必然條件,我們考慮的還是故事、人物、情節如何讓更多觀眾產生共情和共鳴,講故事方式、藝術呈現風格如何能被觀眾接受。”她認為,今天的農村題材不妨處理得更藝術化一點,做到讓觀眾喜聞樂見。

  如果隻以農村背景來看,近十年來國產影片裡也不乏市場、口碑雙贏的作品。石川認為,農村題材和市場並不矛盾。“現在要解決的是農村題材影片的市場化,怎麼進入市場,找到自己的觀眾,產生良性投入和回報的商業循環。農村題材影片不能單純依賴行政手段扶持,以后還是要更多地用市場手段解決。”

  為農村片找到類型化入口

  在當前的背景下,鄉村題材影視劇是隻拍給農村觀眾看的嗎?石川指出,在商業電影市場上,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觀眾已經不存在了。“隨著影院覆蓋到最基層,與其說農村觀眾、城市觀眾,不如說中小城市觀眾是市場主流。”他建議,要征服這些主流市場消費者,農村題材影片應該找到一個類型化的入口。“農村題材更像是一個過去的概念,進入現代市場需要找一個具體載體,我們熟悉的市場類型如青春片、動作片、喜劇、科幻等都可以和農村題材結合。”比如曹保平的《追凶者也》在偏遠的西部村寨上演黑色逃殺﹔忻鈺坤的《心迷宮》將懸疑題材和農村背景結合起來﹔畢贛的《路邊野餐》將背景置於黔東南的小鎮,帶有濃烈的文藝和奇幻色彩。“為什麼沒人將這些成功的影片稱為農村片,主要還是看待影片的角度不同。”

  何天平認為,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農村觀眾在看鄉村劇時,還要依托此題材寄托對於城市的想象﹔那麼,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與社會的發展,城鄉的差異、文化的分野已慢慢消解。但無論社會如何變化,鄉村這個空間場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單元,影視劇對鄉村場景的敘事也一直有著本土性的特點。

  “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城市的故事,鄉村題材也是一個值得挖掘、講述的富礦。找到好的切入點后,主旋律影視劇也可以叫好又叫座。”何天平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