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兩位專業記者,告訴世界"正在發生什麼"

2020年06月11日07:15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新聞座右銘 | 兩位專業記者,告訴世界“正在發生什麼”

編者按:正是因為“隻想告訴世界這裡正在發生著什麼”,人民公安報社記者王傳宗主動請纓來到武漢戰“疫”一線,一干89天,用一顆熱心、一片真情為這個國家和時代盡一份心力﹔正是因為想用報道推動解決現實問題,經濟參考報社記者孫韶華最終選擇做一名財經記者,努力做到“心中有大局,筆下有擔當”。今天,讓我們跟隨兩位專業領域記者的腳步,品味新聞初心,追蹤踐行“四力”。

人民公安報社王傳宗:

隻因相信,所以堅定

“隻想告訴世界這裡正在發生著什麼。”職業敏感告訴我,應該到武漢去、到湖北去。隻想用自己的一顆熱心、一雙眼睛、一雙勤快的手、兩條忙碌的腿為這個國家和時代略盡綿薄,隻想真正有濟於世

從1月31日到4月28日,按照報社安排,我和3位同事馳援武漢,開展疫情防控新聞宣傳報道工作。

穿棉襖去,穿短褲回。89天的戰“疫”一線採訪報道經歷告訴我,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

我們大年初七抵達武漢。這之前,我陪愛人和孩子去湖南過春節。期間,各路媒體不斷傳來武漢、湖北疫情的相關報道。職業敏感告訴我,我應該到武漢去、到湖北去,應該去那裡看看“正在發生著什麼”——這是我的職業使命。

1月28日深夜返回北京后,我再一次向單位請戰。有幸,作為人民公安報社武漢戰“疫”融媒體報道組前方臨時黨支部書記,我和其他3位同事於1月31日深夜乘火車抵達武漢。

2月29日,人民公安報武漢戰“疫”融媒體報道組前方臨時黨支部在江漢方艙安保指揮部重溫入黨誓詞。人民公安報記者王傳宗(右一)領誓。

走出武漢站,寂靜是那座城市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昔日熙來攘往的街面上,除了救護車和警車外沒有一輛車、沒有一個人。

那是武漢疫情最為嚴峻的階段。網絡上、輿論場上,各類信息林林總總。疫情到底什麼樣、防控情況如何,我和我的同事心裡都沒底。

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疫情防控的現場去——我們決定,要把武漢的疫情防控情況客觀報道出去,告訴世界這裡“正在發生著什麼”。

城市封控、病患轉運、社區封閉、拉網排查、集中收治、保供服務、復工復產……隨后的日子裡,在疫情防控的每一個節點上,我們時刻用“四力”要求自己,深入社區、派出所、檢查站、街面、集中隔離點、定點醫療機構、方艙醫院、城區鄉村,足跡遍布武漢所有15個區(功能區)、17個公安分局。

2月8日元宵節夜,鸚鵡洲長江大橋橋頭,江面在月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江水輕輕拍打著岸邊“嘩嘩”作響。工作一天之后,我和同事來到江邊。不遠處,江景房裡傳來一個女孩的吶喊聲:“喂,你好——”

我們大聲回應:“喂,你好——”

“加——油——”

“加——油——”

“大美武漢,我們一定能過關!”

那個夜晚,我深深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和這裡人們的積極和樂觀。

2月23日,採訪武漢市神龍派出所湘隆社區民警肖利軍時,正好碰到區裡為社區獨居老人運來免費蔬菜。卸完貨,肖利軍突然眼角發紅,轉身跑到牆角一邊擦拭眼淚,一邊捶著胸口,無法言語。肖利軍有位老年痴呆的母親。疫情發生后,他把母親交給弟弟照顧,自己住進了社區。

“母親的身體讓我揪心。更加讓我揪心的是,轄區群眾的生活和健康。”平復一下情緒,肖利軍捶著胸口對記者說,“我現在無比盼望疫情快點過去!我們的工作頭緒太多了、太難了。”擦干眼淚,老肖打開手機手電筒,在夜色中再次走進社區。

承受多少,你就能擔當多少——這句貌似讓人血脈賁張的話,背后是這座城市無數平凡人的承受和擔當。

我們的採訪從2月1日火神山醫院警務室挂牌開始,到4月17日火神山醫院警務室警力撤勤歸建告一段落,持續發回疫情防控新聞報道,沒有休息一天。

2月1日,人民公安報記者王傳宗(右)採訪武漢市公安局江岸區分局大智街派出所民警邵玉春。

我認識了邵玉春,一個用后背背著患病老人下樓的青年民警﹔

我認識了燕佔飛,一個用責任和擔當守護火神山醫院的社區民警﹔

我認識了張文彬,一個對我說“這是我的城市,我不保護她誰來保護他”的輔警﹔

我認識了楚靜豫,一個將幼女托付家人、隻身加入援鄂醫療隊的河南警嫂﹔

我認識了涂可藹,一個感染新冠肺炎痊愈后返回方艙醫院繼續戰斗的民警﹔

我認識了吳涌,一個在崗位上連續奮戰60天、突發疾病犧牲在崗位上的公安英雄﹔

我認識了火神山醫院警務室民警、雷神山醫院警務室民警,兩個在關鍵時刻挺身站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的團隊﹔

……

一個民警就是一面旗幟,一群民警就是一場勝利。正是這些普通的民警、這些平凡的人們,讓我對戰勝疫情的信心愈發堅定。

2月3日,人民公安報記者王傳宗(左)在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採訪。

隻因相信,所以堅定。隻想告訴世界這裡正在發生著什麼,這就是我的新聞座右銘。隻想用自己的一顆熱心、一雙眼睛、一雙勤快的手、兩條忙碌的腿為這個國家和時代略盡綿薄,隻想真正有濟於世。

經濟參考報社孫韶華:

用報道推動解決現實問題

“心中有大局,筆下有擔當。”在改革的時代洪流中,我慶幸自己的職業選擇,做一名記者,見証改革的步伐,時代的進步。腳踏實地不懈怠,砥礪前行不迷失

2009年,經濟學碩士畢業,我成為全系唯一選擇進入媒體行業工作的人。10年多來,在採編一線磨練成長,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心中有大局,筆下有擔當,才能做好媒體人。

“學了6年經濟學,為什麼會選擇做記者?”很多人不解。

在大學期間,我曾在經濟媒體實習,接到的第一個選題就是直擊河北水危機。

打開水龍頭就能見到自來水,在當時的我看來,是多麼習以為常的事。然而,在河北農村,正經歷著我從沒想象到的用水危機:隨處可見的民間打井隊,要打到百米深度才見到水。縣城的一個居民小區,自備井已經五年不出水,在周圍打了很多都是干窟窿,干脆放棄了打井。一輛載4噸水的拉水車,上下午各來5趟,早中晚共供水3次,每次放水半小時。5年來,小區70多戶人家就一直這樣用著水。

至今還記得,那次採訪給24歲的我帶來的震撼,以及報道刊發后引發有關方面重視帶來的成就感。“筆下有擔當”,可以說是我新聞從業最初的體驗。這段實習經歷,讓我感到能夠將所學的經濟學知識運用到新聞報道中,用報道來解決經濟社會現實問題,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也讓我最終選擇做一名財經記者。

2018年3月,經濟參考報記者孫韶華(左)在全國兩會期間採訪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長張兆安。

2017年,我在經濟參考報社工作的第八個年頭,再次去河北就水資源調研採訪。這時,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兩年多,河北成為我國水資源稅首個試點已滿周年。

採訪中我欣喜地發現,心裡牽挂了多年的“水危機”已迎刃而解。南水北調工程發揮重大效益,清費立稅的資源稅改革釋放出“綠色利好”。系列改革舉措有效遏制地下水超採態勢,顯著改善河湖生態環境,讓河北千萬人受益。

彼時,我國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多項制度改革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在這樣改革的時代大洪流中,我慶幸自己的職業選擇,做一名記者,見証改革的步伐、時代的進步。

每一次深入基層的調研採訪,都讓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發現問題容易,揭示問題也不難,真正難的恰恰是摸著石頭過河,是推進改革觸及頑疾,而問題的解決往往不在一時,需要積年累月的努力。

2019年10月1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孫韶華(左)在天安門廣場採訪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上的志願者。

既見人之所見、又見人之所未見,對記者而言,筆下有擔當,心中就要有大局。筆下有擔當,所以能深入基層了解實際,發現問題不會視而不見,勇於對國家對人民負責﹔心中有大局,所以看問題看得清、看得深、看得透,不會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更清楚何時要擔當、要如何擔當,不會盲目炒作將來才能解決的問題。

新聞報道要既能客觀反映現實、經得起事實檢驗,又對解決現實問題、推動長遠發展有促進作用。這不僅需要“腳力”之所及,還需要“腦力”“眼力”的磨練,“筆力”的錘煉。

2018年4月,經濟參考報記者孫韶華(左)專訪江淮汽車總經理項興初。

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反映問題、推動解決問題,在一次次實踐中學習錘煉,在一個個問題的求解中收獲成長。

我想,對記者來說,報道能夠推動問題的解決、得到讀者的認可,是比什麼都更珍貴的。

走得再遠,也不要忘記為什麼出發。從11年前一個朴實的新聞夢想出發,到如今在經濟報道專業領域得到一些認可,這些年,無論是黨的十八大、黨的十九大、全國兩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杭州G20峰會等重大報道,還是日常的政策解讀、經濟形勢分析報道,無論是財經大事還是民生小事,無論是立足國內還是放眼全球大勢,在每一次策劃選題、每一次調研採訪、每一次下筆成文的過程中,我都努力踐行自己的初心。

腳踏實地不懈怠,砥礪前行不迷失。“心中有大局,筆下有擔當。”這既是我的新聞座右銘,也是我永遠前行的方向。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