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發揮多文版優勢

民族團結雜志社:打好報道"組合拳" 講好團結好故事

袁舒婕
2020年06月17日07:1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民族團結雜志社發揮多文版優勢打好報道“組合拳” 講好團結好故事

民族團結雜志社負責用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朝鮮、英文6種文字編輯出版《中國民族》雜志,運營中國民族網及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朝鮮5種文字的中國民族微信公眾號。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民族團結雜志社始終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鮮明主線,發揮多文版優勢,同步推出系列專題報道。民族團結雜志社黨委書記、社長張慶安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全國兩會日程緊、節奏快、議程重大,而且兩名上會記者隻能‘雲跑會’。為此,我們全力打好報道‘組合拳’,聚焦重點話題推出專題,融媒體報道堅持做到‘不缺位、有特色、出亮點’。”

傳遞正能量 弘揚主旋律

全國兩會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成為會議期間民族新聞宣傳報道的一大熱點。民族團結雜志社記者迅速行動,專訪來自廣西的代表委員,就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當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成果等主題進行了及時深入的報道。

《中國民族》雜志兩會專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語境下的全國兩會觀察——東西對談》,關注大主題,找准小切口,圍繞今年的“雙決”熱點,以東部沿海省市與民族八省區對口幫扶協作為切入點,通過東西部代表委員結對互談的形式,對“雙決”之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予以生動呈現,展現東西部扶貧協作巨大成效,以及各族同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風貌。專題中既有來自基層代表委員的鮮活描述,也有各級領導干部層面的宏觀闡釋,採訪成果頗有分量,為專題增加了厚重感與政策指導性。

比如,記者邀請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細花和全國政協委員、西藏大學教授圖登克珠進行了一場線上視頻對談,因為黃細花代表曾經是援藏干部,圖登克珠委員又是研究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學者,兩人就廣東對口支援西藏成果、旅游扶貧助力藏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等主題展開熱烈討論。

“這樣的形式,不僅呈現了生動鮮活的現實場景,更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有了深入解讀,讓讀者受益匪淺,對談效果頗好,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張慶安表示。

融媒有特色 視頻出亮點

“兩會·微視頻”系列是民族團結雜志社今年全國兩會報道的一大亮點。張慶安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直播帶貨成為民族地區經濟新業態之一。出於這個考慮,兩會期間,我們的融媒體記者請民族地區代表委員拍攝、推出‘帶貨家鄉好物’1分鐘短視頻。這不僅展示了民族地區好物,更重要的是分享民族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火熱場景與正在迎來的全面小康幸福生活。”

“帶貨家鄉好物”有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脫貧玫瑰”,有內蒙古大草原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黃牛養殖業,也有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扶貧車間苗繡文創產品等。“這些民族地區的致富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產業,借助‘自帶流量’的代表委員,更好地展示給了全國讀者。”張慶安表示。

此外,雜志社記者採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主播海霞,推出了《兩會·微視頻|海霞委員的“聲音” 央視Girl的“石榴籽”》。作為雜志社負責這個報道的連線記者,劉雅介紹說:“其實採訪形式非常簡單,沒有高大上的設備,海霞委員就通過手持手機的形式,與我們進行了長達半個小時的微信視頻連線。當我們看到每天在《新聞聯播》裡出現的那個熟悉的面龐,聲情並茂地講述著她在邊疆民族地區與各族青少年,用國家通用語言一起唱國歌、朗誦《少年中國說》的感人場景,我們被深深地打動了。”

視頻最后,海霞還請雜志社問候全國民族地區電視台的民族語言編譯工作者,“是你們,把黨的聲音傳遍祖國的遼闊疆域,傳到各族人民心裡。”劉雅說:“我們在制作微視頻報道時,把這個細節作為一個特別放送,送給我們的讀者。這對我們民族新聞宣傳工作者來說是一種鼓舞,更是一種鞭策,大家永遠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保証准確性 強調時效性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國民族網推出230余篇相關報道,5種語版微信公眾號相繼推出260余篇相關報道。全國兩會期間,雜志社的各個網絡平台也相繼推出60余篇相關圖文、微視頻綜合報道,獲得各族讀者的廣泛轉發。

在民族團結雜志社蒙古文編輯部記者王玉龍看來,為做好重大選題報道,時效性與准確性同等重要。“不論是疫情期間還是兩會期間,我們拿到漢文版以及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發布的稿件后,都是第一時間翻譯,加班加點搶時間發布,爭取讓少數民族讀者及時聽到、看到來自中央的聲音。”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刊物的出版有其獨特性。例如,這次疫情報道屬於突發性新聞報道,涉及許多新名詞、新術語。為保証翻譯的准確性和穩妥性,雜志社各文版的編輯記者除嚴格把好政治關外,還注重技術性問題,多次組織遠程視頻會,專題討論研究新詞術語的翻譯。雜志社還請教了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少數民族語言頻率的專家學者,確保翻譯和使用過程中盡可能嚴謹細致。

民族團結雜志社朝鮮文編輯部主任李虎男說:“我們盡全力用好、用准民族文字版宣傳報道優勢,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講好中華民族故事,促進各族同胞不斷增強‘五個認同’,感受團結偉力。這是我們持之以恆在做的工作。”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