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環境報》推特刊 以出彩報道致敬綠水青山守護者

2020年06月17日07:1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環境報》推出2020環境日特刊以出彩報道致敬綠水青山守護者

“讓天更藍,水更清,山川更清秀﹔讓孩子能在媽媽的懷裡數星星,讓姑娘們能在河畔浣衣歡歌,讓遠方的旅人能在滿目蔥翠中憶起鄉愁。”這段對於自然環境的描述,出自《中國環境報》環境日獻詞社論——《讓未來的美麗清晰可見》。

為了迎接“6·5”世界環境日,《中國環境報》在世界環境日當天推出《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20環境日特刊》,用7個版的篇幅回顧環保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表達對於未來擁有更加美好的綠水青山生態家園的憧憬。

主題突出 形式多樣

就像“4·23”之於出版界,“6·5”世界環境日之於環保工作者和相關媒體,既是一個重大節日,又是一場考試,考題便是如何把宣傳活動做出新意、做出亮點,讓行家和普通百姓都豎大拇指。

《中國環境報》用一張審題到位的答卷,為這場“考試”贏得了基礎分。

天藍、地綠、水清,是人們期待的美好生態環境的模樣,同樣是《中國環境報》2020環境日特刊貫穿始終的主線。特刊頭3個版的綜合報道,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

特刊第一版的文章《天藍雲白終可期》中的3個小標題分別是“藍天越來越多”“江河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文章重點呈現了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的重要數據,並進行了數據可視化處理,通過清晰簡明的表格,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公報中提到的關於環境的變化,即“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環境風險態勢保持穩定”。

“歷程”是特刊第二版的主題,圍繞“治氣”“治水”“治土”主題,回顧了污染防治攻堅戰被確定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后的3年間,從中央到地方一步步進行落實的歷程,這一版上還列出了污染防治攻堅戰大事記,幫助讀者回顧重要時間節點。

特刊第三版則截取了幾個“畫面”,展示治污攻堅的成果。“畫面”的主角,分別是曾飽受霧霾之苦的京津冀、汾渭平原,曾被黑臭水體困擾的珠三角地區,曾被醫化企業污染土地的長三角。這一版通過具體故事呈現環境改善對於居民生活、地區發展的重要作用,展現出各地環保部門因地施策、細致推進的具體工作圖景,十分有說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新聞報道外,紙質版特刊還邀請作家、環保公益活動發起人等撰寫回憶文章,多樣化的文字形式讓特刊顯得十分豐富。不過,若是在圖片上有前后對比圖,甚至推出圖片專版,或許更加有視覺沖擊力。

人文關懷 詩意呈現

拿到了基礎分還不夠,對於節日報道來說,“優等生”的過人之處在於答案不僅要准確,更要立意有深度、表達夠精彩。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便特別關注氣象變化、自然物候,習慣寄情於山水,向往歸園田居的生活,因此,留給后人諸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等眾多名句名篇。

《中國環境報》2020環境日特刊中,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細膩優美的語言是一大特色。

“‘看,西山!’最近,北京東二環附近的市民驚喜地發現,20多公裡外的西山清晰可見,起伏的山體與藍天白雲相映成畫。”這段話來自特刊對於京津冀、汾渭平原空氣治理報道《把蔚藍還給天空》。文章開頭列舉的這一例子,巧妙地展示了空氣質量改善帶來的變化以及帶給老百姓的喜悅之情。

環境改變之路並不平坦,基層環保工作者的艱辛付出,成為通往美好生態環境的鋪路石。特刊主題為“記憶”的這一版上呈現了4位環保工作者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充滿細節,很能打動人心。比如在《感慨:一點一點“摳”出承德藍》一文中,承德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副科長王瑩每年都要對燃煤鍋爐進行全方位調查,落實“一爐一測”,記者寫道:“每次走訪完,這個干淨白皙的姑娘都會變成一個‘小泥猴’。”這一非常有畫面感的描寫讓讀者真切地體會到環保工作者的不容易。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這一版上的一篇記者手記。記者在《見証:“一湖醬油”實現碧水清波的重生》中是這樣開頭的:“母親:‘還忙嗎?’王雲:‘忙。’母親:‘忙點好,說明咱在單位有用。’”一段母女之間普通的對話,生動地勾勒出了環保人和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們的家人的形象。“回想起離開時年邁的母親每次都堅持坐著輪椅送自己到上車的地方,即使隔著電話,記者依然能感受到她終究沒有說出來的愧疚和遺憾。”記者手記中對採訪對象情感的呈現,成為文章頗具亮點的升華之筆。

視頻呈現 生動直觀

學生時代,尖子生們的終極較量往往在附加題上,如今,對於傳統媒體的節日報道來說,推出新媒體產品雖不能算作“附加題”,但仍是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除了紙質報紙特刊外,為了慶祝“6·5”世界環境日,《中國環境報》還推出了視頻產品。

視頻之一是對《中國環境報》2020環境日特刊的宣傳,視頻文案來自特刊社論,畫面則有版面截圖、環保工作者工作畫面等,用視頻為紙質報刊“引流”。

另一頗具創意與人文關懷的視頻策劃是《環境日特輯│送給那些即將退休的環保老兵們》,鏡頭對准南京市秦淮生態環境局裡3位即將退休的環保工作者。為什麼要拍攝他們的故事呢?視頻中這樣解釋:“過完今年的世界環境日,他們就要退休了,他們經歷了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粗放到精細、到決勝的全過程。他們篳路藍縷,開創了基層的環保格局。”的確,這幾位環保“老兵”見証了中國環保事業40多年的發展歷程,開始時,他們隻有簡陋的辦公室,出外勤隻能靠腿和自行車,為了監測排污,有時要爬上十幾層樓高的煙囪。如今,污染監測設備的安裝、大數據平台的應用,讓監測工作更加准確、省力。視頻中呈現了幾位環保“老兵”的可貴品質,比如堅持學習專業知識、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勤勉踏實等。

面對科技進步給環保工作帶來的變化,一句“科技帶來的便利,可不是環保人偷懶的理由”值得年輕人謹記。視頻雖隻有7分多鐘,但信息豐富,尤其是其中的老照片與現在情景的對比,生動地呈現了中國環保事業發展的全歷程。這一視頻感動了許多觀眾。“致敬環保戰線老兵,您們辛苦了!”“感謝第一代環保人為環保事業付出的辛勤汗水,后來者一定會追隨諸位的腳步,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網友在留言中表達了對這些環保“老兵”的敬意,也表達了接過接力棒繼續干事業的斗志,這一視頻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見習記者 隋明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