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於藍﹔別了,永遠的“江姐”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新華社記者白瀛、翟翔)她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之一、新中國兒童電影事業奠基人、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首任廠長……27日晚,於藍走完了99年的傳奇人生道路。
“在中國電影界,她風清氣正、德高望重,是一個旗幟性的人物。”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於藍的去世是中國電影界的重大損失。
於藍出生於192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隨家人遷往北平,“七七事變”爆發后萌生了去抗日根據地的念頭。在路上,她曾被日本憲兵隊投入獄中用皮鞭抽打,最終被營救出來。1938年10月抵達延安,開始新的生活。
在延安,喜好文藝的於藍在學習之余參加各種演出,還成為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實驗話劇團的演員。新中國成立后,她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陸續出演了《翠崗紅旗》《龍須溝》《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等影片。
“她全身心投入創作,把激情注入角色,把這些角色的柔順與堅強刻畫得栩栩如生,用表演為中國革命服務,走進了廣大觀眾的心裡,她的影視形象不可磨滅。”曾拍攝《我的法蘭西歲月》《血戰台兒庄》等影片的國家一級導演翟俊杰向記者追憶說。
而於藍最有影響的銀幕形象莫過於1965年上映的《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
1961年,於藍讀到小說《紅岩》,決心要把這些革命者的故事搬上銀幕,並開始數年的走訪、改編工作,留下了30萬字的採訪筆記。飾演江姐時,她每一次出場都會反復琢磨、實踐、排練,不斷激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她塑造的江姐形象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年以來對社會、對青少年成長都有榜樣作用。”尹鴻說。
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會長侯克明表示,於藍從青年時期就追求革命,作為一個學生走進革命隊伍,與江姐的心心相通使得她能從內到外與這一角色高度融合。
“60歲以前,她是新中國最出色的電影演員之一。60歲以后,她領導了整個中國兒童電影的創作生產,為兒童電影作出巨大貢獻。”侯克明向記者追憶說。
1981年,於藍花甲之年時,受命組建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任首任廠長,帶領創作了一批代表中國兒童電影藝術最高成就、國際矚目的精品。其中,《四個小伙伴》獲1982年意大利第12屆季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共和國總統銀質獎章﹔《應聲阿哥》獲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兒童故事片獎﹔《少年彭德懷》獲1986年第6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
侯克明說,於藍90多歲時,還多次參加兒童電影評審,對孩子的關心,對兒童電影事業的關心,貫穿了她的后半生。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曾多次與這位他記憶中“特別慈祥、特別有愛心的老太太”接觸。
“凡事都為別人著想,特別是為中國兒童電影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饒曙光追憶說,“帶著對事業的執著和追求、對人生的理解和態度,於藍在百年人生中取得了輝煌事業成就,在國際上為中國電影帶來很大聲譽。”
“她正直、和藹,把表演的角色跟自己的做人非常好地結合在一起。”尹鴻說,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之下,這些年她也特別積極地參與各種公益活動,而且從來不擺架子,也不提條件。
翟俊杰表示,中國電影界應學習於藍對事業的信念、責任、擔當,努力攀登藝術高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