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清華新聞學院學科建設雲論壇:構建具有時代性、開放性、自主性的學科體系

2020年07月07日08:19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第二場“清新學科建設雲論壇”7月6日上午在線舉行。論壇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胡正榮、黃旦,學科評議組成員唐緒軍、喻國明、石義彬、張昆、陳昌鳳,學科評議組秘書王宇共同參與研討。研討中,與會專家從近期新聞傳播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引入,從人才培養、教學資源、國際合作等領域的前沿問題進行了探討,共同謀劃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建設方向。

面向時代需要,重新設計人才培養環節和課程體系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研究員認為,扎實的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基礎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是有益處的。“為什麼現在很多媒體招聘不偏愛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歸根究底還是因為缺乏堅實的人文底色,”唐緒軍進一步認為,“如果文科大類式的本科培養方式將來真正發揮為新聞傳播人才打下堅實地基的作用的話,我覺得對於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是一件好事。”他建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作為全國范圍內具有引領性作用的新聞院系,應該積極應對和把握教學改革的契機,吸引更多其他學科的優秀本科生跨專業進入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生教育體系中。

“從新技術帶來的社會變遷視角出發,當前全球新聞傳播學科的范式出現了問題,我們應該重新理解新聞傳播學科,重新思考學科的根基是什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旦教授從技術條件的巨大變革談起,認為必須通過真正的學科交叉來突破固有的學科邊界。結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辦學經驗,他認為應該立足於當前時代的新特點,從全校的整體高度重視新聞傳播與其它學科的交叉建設,並將其作為新文科建設的試點。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秘書、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王宇教授認為,以既有的資源和學科建設積澱作為基礎,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在人才培養環節和課程體系上的探索是頗具可行性和參考價值的。未來可以考慮在傳媒領導力高級管理項目、專業型博士學位項目等方面進一步拓展現有的招生教育培養項目,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界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鑒。

“世界在轉型,行業在轉型,但是專業的轉型似乎沒有跟上步伐。”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教育電視台總編輯胡正榮教授結合在學界和業界的雙重管理經驗,認為當前的新聞傳播教育還有很大的創新空間,並且期待清華大學能夠在這一方面起到引領性作用,為國家的主流媒體和現代傳播體系培養更多人才。他認為,目前新聞傳播學界的一個突出問題在於尚未構建起具有社會認可度和決策影響力的實踐和話語體系,希望未來學界同仁能夠更加深度參與中國政治進步和國家治理的發展過程,進一步提升話語能力,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

整合前沿資源,著力建設開放兼容的教學資源大平台

“我希望清華新聞學院的未來媒體實驗室能夠作為國際國內一線互聯網公司創新產品展示和落地的平台”。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認為,要立足全媒體、大媒體的概念,打通新聞傳播學界教育界與頂尖一流的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界限,通過共建新媒體實驗室和專用教室的方式,吸引最前沿的產業技術成果進入校園,從而將清華新聞傳播學科打造成為匯聚整合更多資源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平台。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石義彬教授對共建產學研實驗室的建議表示贊同,並進一步建議清華新聞學院應該充分利用其豐富的資源條件,進而面向國內外同行開放上述優質教學資源,“鼓勵全國和世界范圍內的新興實驗均在清華平台上完成”。同時,他也強調一流資源的匯聚離不開一流的制度設計,圍繞學科課程質量和培養環節搭建符合實際並具有活力的成熟制度,是扎扎實實推進清華新聞傳播學科向世界一流水平發展的重要保障。

結合國內兄弟院校的開放教學資源探索經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院長張昆教授指出,一所大學在教育過程中並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是應該充分利用國內外的優質課程資源“開放辦大學”。而針對清華新聞學院的具體情況,他認為學院應該集中精力通過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在線教育等多個途徑,“將優質的清華本科教育資源向國內外進行延伸——真正影響我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階段是在本科,而其中教材又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張昆期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未來能通過開門辦學科,為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和教育作出更大貢獻。

立足文明互鑒,探索開創中國主體的國際合作新模式

近年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國際化合作辦學上探索了全球財經新聞碩士和清華-南加州大學數據傳播碩士兩個項目,“已經成為清華新聞傳播的專業特色和重要名牌”,唐緒軍研究員對此表示高度贊賞。同時,他也希望清華新聞學院能夠為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辦學的未來探索新模式和新機制。當前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范圍內的價值觀競爭問題愈發凸顯,在新聞傳播學科上又尤為顯著。如何處理中外合作辦學在學科理路、學術話語、學生特點的不同,培養在當前復雜輿論環境中明辨是非,致力於獻身公共服務的優秀人才,是一個重要而艱巨的問題。

“國際化辦學要‘以我為主’,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黃旦教授結合他對中國新聞傳播國際合作辦學的觀察認為,中國的新聞傳播院校應該憑借中國在媒介技術上的先進位置,明確國際合作辦學背后的“自主”定位,要立足中國實際和中國國情設計培養目標和教學安排,引領來華國際學生更加了解中國。

胡正榮教授認為,國際化建設一方面要讓中國學生更加國際化,另一方面更要讓國際學生更加了解中國,從而提升自身的全球影響力。目前,中國的人文社科高等教育仍然受到西方理論的廣泛影響,仍然沒有擺脫沿襲西方話語體系的困境,這與中國當前的國家發展階段和國際地位都是不相符合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應該在這方面重點突破,創新中國主體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立足文明交流互鑒,構建能夠清楚講明中國政治、中國社會、中國媒體的理論和教學體系。

論壇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主持。她對與會專家的到場表示熱烈歡迎,並且介紹了學院學科建設的規劃構想,並分享了她對中國新聞傳播學科和人才培養現狀的思考。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