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媒體賽道 體育雜志如何“提速”

2020年07月07日14:2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媒體賽道 體育雜志如何“提速”

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曾經是很多人關注體育最主流的方式。近些年,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我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體育新聞的主流媒體渠道也悄悄地從傳統媒體轉到新媒體,不經意間,似乎很多體育類雜志也漸漸“離我們遠去”。

近日,《足球俱樂部》更名為《體育視野》的申請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而作為許多足球迷的“老朋友”,《足球俱樂部》雜志此前在官方微博上宣布將進行轉型升級,“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當下,紙媒的短暫低迷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我們也堅信足球並不會讓大家失去熱情,我們依舊會通過新的傳媒方式和大家相會……”

在告別《足球俱樂部》的同時,中國的體育迷也發現,其正是紙質體育雜志發展的縮影。因為社會、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體育類雜志也開始進入新的賽道。那麼,當前的體育雜志生存環境如何?在“新賽道”中,如何才能不掉隊?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了《足球周刊》《網球天地》等體育雜志的負責人,聽聽他們心中的體育類雜志該如何進入新局。

專業內容是贏得市場關鍵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體育發展至今,已不再是單純的競技體育,開始逐漸演變為一種生活方式,體育類雜志又是該領域報道內容的重要載體和窗口。在您看來,目前我國體育類雜志的發展狀況如何?呈現著怎樣的發展特點,又面臨了怎樣的發展問題?

體壇傳媒《足球周刊》雜志總編輯安然:在媒體形式風雲突變的當下,雜志的傳統內容優勢和渠道優勢已經受到很大影響,僅以紙媒的形態很難繼續生存和發展,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大家時常看到一些雜志休刊的消息。

信息爆炸的時代,生活壓力徒增的時代,靜下心來手握一本雜志細細品讀,漸漸成為一種奢侈。而體育又是個講求快節奏的類別,賽事直播現在遍地開花,體育迷對雜志的需求也沒有先前那樣強烈。這些原因都壓縮了體育雜志生存的空間,之前同一項目數本雜志爭奇斗艷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足球雜志之前有《足球世界》《足球之夜》《足球俱樂部》《踢球者》《足球周刊》等,但目前市場上,仍在正常運營且保持足球信息與深度內容為核心內容的足球雜志隻剩下一兩家。

《網球天地》雜志副主編崔偉:和十幾年前相比,當下體育雜志普遍處於比較艱難的時期,尤其是綜合性體育雜志,面臨的困難會更大。單項類雜志,由於其專業性、權威性和影響力以及受眾比較固定,相對來說會好一些,但同樣面臨困難,如同《足球俱樂部》一樣。

以網球為例,以前有3本專業刊,現在隻剩下《網球天地》一本。不可否認,傳統雜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媒體發展的沖擊,但我認為,關鍵還是雜志自身的“內功”是否過硬,內容是否接地氣,是否真正在形式上實現了融合發展。據我了解,《健與美》《乒乓世界》等在這方面做得就不錯。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體育類雜志既是體育愛好者和研究者知識積累和創造的重要載體,又是體育科學技術應用的傳播工具。可以說體育類雜志及時傳播、交流最新的體育科技動態,也在不斷記載、傳播的過程中促進著體育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貴刊的讀者和市場呈現著怎樣的特點?又是如何利用現有市場抓住讀者的?

體壇傳媒《足球周刊》雜志總編輯安然:《足球周刊》是一本足球垂直領域的專業類雜志,我們的讀者大部分是深度的足球愛好者,因為創刊已有19年,一批當年的年輕讀者已為人父母,讀者的年齡跨度也較大。從地域分布來看,北上廣深的讀者佔據比例較大(總和超過1/4),其他諸如西安、成都、重慶、天津和武漢等足球熱度比較高的城市也有很多讀者。想抓住讀者,當然還是依靠專業內容的制作,以及符合讀者口味的設計與包裝。

當然,在新形勢下,雜志的制作不能一味死守傳統套路,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很有必要,經營層面也需要增加市場營銷手段方面的考量。

《網球天地》雜志副主編崔偉:《網球天地》的讀者群大致可以分為網球專業人士和業余網球愛好者兩大類。網球專業人士包括各省市的專業隊、網球學校、網球俱樂部、企業的從業者﹔業余愛好者的范圍則比較廣泛,從青少年、大學生到企事業單位的員工,以及退休人員等。

在我看來,全國網球愛好者不少,但網球方面,總體消費不足,這些網球愛好者的消費觀念還需要進一步引導。業余網球是一個比較大的市場,各種賽事、培訓、交流活動為數眾多,如果能把握住業余市場的脈搏,就會有比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雜志若想耕耘好業余市場,內容上一定要接地氣,深入全國各地的網球組織和網球愛好者當中,講述普通人的網球故事。

短平快+深度是互補核心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體育雜志的未來發展必定離不開信息化、國際化、專業化的融合之道。如何處理好傳統紙質載體與現代信息技術利用之間的平衡,對於雜志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那麼,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內容的傳播、開發和拓展雜志影響力方面,貴刊有哪些成功經驗適合與業界分享。

體壇傳媒《足球周刊》雜志總編輯安然:現在的新媒體平台和傳播手段很多,這對於傳統媒體出身的我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但新媒體平台對雜志內容的輸出,以及在擴大雜志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同樣有服務作用。

《足球周刊》開設了電子版閱讀,無法購買到雜志的讀者可以通過線上方式保持對雜志的關注。在新媒體內容輸出方面,我們根據不同平台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方式投放內容。微博和微頭條等更新頻次較高的平台,主要結合時事進行信息加工和內容再包裝,用“短平快”的方式,從評論的角度做內容推送﹔微信公眾號平台則主打深度文章﹔抖音、B站等以視頻為主的平台,主要發力輸出視頻內容。當然,視頻內容的選擇和編輯都是由對內容和視頻技術有精准把控的人員來完成,體壇傳媒擁有專業的視頻團隊,因此有能力提供相應的視頻產品。這類視頻的推送,刊社會更多從雜志本身出發,打造一系列的雜志原創內容。

多渠道的合作方式,既讓平台得到了比較優質的專業內容,也讓《足球周刊》品牌在線上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推廣。當然,新媒體獨特的深度互動性,也是傳統雜志做不到的。通過多樣線上活動或與讀者直接溝通的方式,雜志增強了與讀者的黏性,得到了最直接的用戶反饋,這對《足球周刊》保持生命力具有重要意義。

《網球天地》雜志副主編崔偉:《網球天地》隸屬中國體育報業總社,較早就很注重全媒體的發展。從之前的網站、視頻、雜志電子版,到現在的微博、微信公眾號都有介入。雜志由於周期較長,擅長的是深度報道,但體育賽事和活動又需要快速呈現,因此,我們通常會在賽事、活動期間或剛結束時,用新媒體進行快速報道,之后再在雜志上進行深度報道加工。在我看來,有些深度報道的內容,是不適合在新媒體上呈現的,但新媒體是對雜志有益的補充,給雜志增加了新的傳播平台。(見習記者 朱麗娜)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