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媒體做好大型主題報道的策略
當前,“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道正在各媒體開展。近年來,在慶祝黨的十九大召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事件節點,各媒體都會策劃推出大型主題報道。這類大型主題報道以成就報道為主,題材重大,如何出新出彩成了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特別是在全媒體傳播的時代背景下,行業媒體的大型主題報道應該如何銳意創新、先聲奪人,以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以“時間+空間+行業特色+沉入式採訪”為要素構思主題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策劃一個好的主題,確定報道方向、立意,對於報道的高度、深度、廣度、角度、創新度具有決定性作用。
去年,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個大題目擺在面前時,全國所有主流媒體都是答題人,如何交出獨具特色的答卷?最先要確定的就是報道主題。主題就像大型報道的眼睛,這雙眼睛足夠吸引人,才讓人有了進一步仔細打量的興趣。
追求時間跨度和地域廣度,讓報道同時具有歷史的深度和現實的寬度,是許多媒體在策劃大型主題報道時,對於主題進行設計、選擇的重要考量指標。中宣部組織的“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報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長征路”是一個廣闊的空間概念,兩萬五千裡的行程覆蓋了江西、福建、湖南、陝西等11個省份﹔而“重走”則賦予了報道對照歷史與今天的時間內涵,而且要求記者真正沉下去踐行“四力”,通過“重走”得到第一手的鮮活素材。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報道中,許多優秀的行業媒體大型報道在策劃階段就按照這樣“時間+空間+行業特色+沉入式採訪”的規律來確定主題。比如,《人民鐵道》報策劃了“記者再走長征路”採訪,開設了《長征路上 鐵路新貌》欄目,推出了27期來自長征路上生動鮮活的鐵路故事,反映了一線鐵路站點的發展新貌﹔《中國教育報》策劃了“萬裡邊疆教育行”報道,走遍了全國9個陸地邊疆省份的23個縣市、近60所國門學校,行程5萬余公裡,深入體驗式採訪邊疆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刊發的25篇作品用事實說話,文字鮮活,有溫度、有品質。
與取標題一樣,大型報道需要一個響亮而有內涵的名字,能夠吸引人且便於記憶。《中國民航報》確定了“大國之翼”這一報道主題。這個主題一方面巧妙涵蓋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民航成立70周年兩方面意義,體現了70年來民航伴隨祖國共同騰飛,在推進國家戰略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大國之翼”4個字氣勢磅礡,鏗鏘有力,既形象又簡潔,能夠引起關注,引起讀者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搭建主題下的二級架構:如何分組、分欄目
在最頂層的報道總主題確定之后,需要進一步提前構思好報道架構。這個架構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劃設分題目,確定如何分解報道主題,如何分類、分組﹔第二層是對每一個分題目再細化,確定每一組的報道重點。主題報道要創新,就要在分組、分欄目的方式上做些改變。
分題目就像骨骼,支撐著大型報道的搖曳身姿。行業媒體大型系列報道在劃設分題目時,一般有兩種分類方式:一是按照報道內容或領域分類,比如分成“安全篇”“發展篇”“服務篇”等。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報道中,《中國交通報》策劃了系列綜述,按照公路、鐵路、水路、民航、郵政等交通子領域來劃分,每個領域一篇大綜述。這種分類方式,優勢在於能夠按照幾大方面清晰地展示行業發展成就,觀點、數據翔實,具有一定史料價值。需要注意的是,類似的大通訊更要強調記者去一線採訪的重要性,要多從一線找事例穿插在報道中,避免寫作時“從資料到稿件”導致的不夠生動、不接地氣、可讀性弱問題。
二是按照採訪的地域分類,比如《人民鐵道》報曾經做過一次探訪祖國東南西北四極火車站的“走轉改”主題報道,在每一極都採寫了生動的故事,以小見大地反映鐵道系統的發展成就。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報道中,《中國民航報》的“大國之翼”報道組按照七大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劃分。這種劃分方法其實也是按照地域劃分,但是比簡單地按照地域劃分站位更高、更有內涵。這種分類方式的優點在於,記者更易於沉下去踐行“四力”,真正挖掘一線好人物、好故事,以更高級的潛移默化而不是簡單說教的方式,讓受眾讀后能發自內心地認同稿件中所宣傳的價值觀。
對於分題目再細化,欄目化地設計報道的第二層結構,就像豐滿了主題報道的血肉,讓整個報道面目清晰起來,有利於統一每一組報道的風格,也給具體執行確定了統一的方向和標准,增強了可操作性。
比如,《中國民航報》策劃的“大國之翼”報道,每一組的版面呈現方式是:頭版半版綜述+二三彩色通版民航故事+四版圖片版。其中,二三通版6個必選欄目與3個可選欄目的設計方式,兼顧了報道的風格統一與各組的不同特色。在欄目的設計上,汲取古詩詞營養,提煉出“飛入百姓家”(民航大眾化)、“好風憑借力”(民航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天涯若比鄰”(民航國際化)、“藍天追夢人”(民航人物)、“客從遠方來”(業外旅客講述與民航的互動故事)、“坐看雲起時”(記者手記)等朗朗上口又內涵深刻的欄目名稱。這些欄目包含了民航故事、民航人物,也有業外人士看民航發展,還有言論性質的記者手記,既有站位高的大綜述,又有以小見大的小角度切入,題材、體裁多樣,能夠比較全面地展現民航的發展變化。
以全媒體思維打通融媒體傳播平台
在新時代做好大型主題報道,需要順應全媒體潮流和受眾偏好,從策劃階段就體現全媒體思維,打通融媒體傳播平台,提前充分考慮新聞作品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的呈現方式。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大型報道中,許多行業媒體都嘗試用全媒體的方式推出自己的作品,有以下經驗值得在“走進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道中借鑒。
一是通過全媒體對整個報道進行品牌化包裝,將全媒體思維體現在策劃、採訪、編輯、播發全流程的各個細節當中。《中國民航報》的“大國之翼”報道,在採訪階段即以新媒體方式為整組報道預熱,以視頻方式快速、直觀地把採訪到的新鮮信息展現在受眾面前,與后期的文字報道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在採訪剛剛啟動之際,就設計了“大國之翼”logo,並把這個logo打印制作成了麥克風貼紙、手牌、旗子等各種實體標識,在“兩微一端”推送的視頻、圖片中不斷出現,強化大家對於“大國之翼”這一品牌報道的印象,為整個報道造勢﹔在后期報紙呈現時,這個logo被制作成欄花、報眉,與前期新媒體報道相呼應。通過對新聞產品進行包裝,引起持續關注,收到品牌效應。
二是許多行業媒體越來越重視視頻,將視頻作為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報道中,《國家電網報》以“70秒看電網”為主題發布短視頻28個,以“紀錄片+特稿”形式刊發“人物紀”作品8個﹔《中國民航報》的“大國之翼”大型報道共推出視頻50個,主要類型包括5種:採訪啟動視頻,對即將開始的採訪報道進行全景式描述﹔採訪花絮集錦﹔視頻新聞,包括記者體驗空鐵聯運、機場貨運飛向全球等﹔配合7組報紙綜述稿,推出展示各地民航發展掠影的視頻“大片”﹔幾十位被採訪對象向祖國、向民航送祝福短片。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行業媒體的視頻內容大部分還是為了配合文字內容而拍攝制作的,起到的作用是讓紙媒動起來、活起來,“視頻優先”的作品並不多見。要繼續加大媒體轉型力度,應該從策劃階段就讓視頻記者、編輯參與進來,拍攝制作更加符合視頻傳播規律的視頻作品,努力讓視頻成為傳統媒體新的“拳頭產品”。
三是應該解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同質化問題,加強與受眾間的互動。目前,行業媒體在大型報道中的融媒體報道,大部分還是以紙媒為主,把紙媒的內容直接或者稍作改動后搬到新媒體上去,看上去是實現了同步、集中、立體報道,但實際上並沒有有效發揮各平台優勢,實現全媒體融合效益最大化。應該進一步在新媒體方面不斷創新形式、內容,找到適合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並且注重新媒體的交互性,以加強與受眾間的互動來增強新媒體的吸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