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政務新媒體須防"僵鬆空陳"
微博、微信、客戶端,抖音、快手……全平台“開花”的政務新媒體運行得怎麼樣?我省於日前公布了年度“體檢單”,在全省抽查的214個樣本中,總體合格率94.4%,其中設區市政務新媒體合格率為93.6%。
應該說,經過持續探索和發展,政務新媒體在“打造指尖上的政府”上取得很大進步。我省在政務新媒體建設方面處於全國前列,一些優秀的政務平台,在暢通民意、問政於民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但仍有一些政務新媒體存在不少問題,被網友戲謔為“僵鬆空陳”“四大家族”。“僵”,官話套話較多,內容僵化教條﹔“鬆”,管理鬆弛,節奏鬆緩,更新緩慢﹔“空”,空洞、同質現象嚴重,缺乏本地特色﹔“陳”,語言體系陳舊,形式固化單一。凡此種種,既背離了政務新媒體的建設初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層負擔,影響了人民群眾參與公共治理的積極性。
這些問題的出現,有專業人才缺乏或業務本領不足的原因,有責任心缺失、主動性不夠的原因,也有個別地方或職能部門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習慣以形式代替內容,以發布代替落實,以表象掩蓋問題。此外,現行考核評價體系更多聚焦於量化指標,對質量和實效重視程度不夠。
建好政務新媒體,關鍵就在於能否真正“以人為本”,精准對接民生需求,為百姓提供實實在在的“干貨”。
聚焦為民服務、辦好實事,政務新媒體才能干出實績、行穩致遠。在內容建設上,政務新媒體應聚焦百姓關注的熱點難點,提供百姓需要的便民服務,增加貼近性和親和力,將其建成百姓喜聞樂見的溝通渠道﹔在平台建設上,應注重評論留言、征集調查、咨詢投訴等交互功能。不妨參考互聯網平台運營模式,將“好差評制度”或“單項否決權”落到實處,讓“群眾評判”成為新的常態。
提升政務新媒體的活力,並不是工作人員“手指點一點,穩坐電腦前”就能實現的。群眾等待時間的縮短、辦事流程的簡化,各類數據的流通和共享,要依賴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也離不開相關部門在破除信息壁壘、建立協同機制上做出的努力,離不開黨員干部在定制服務菜單、落小落細落實上付出的辛勞。要強化政務新媒體的民本導向,群眾需求在哪裡,政務服務的准星就要指向哪裡,服務的觸角就要延伸到哪裡。要從激勵機制、人員配備、能力建設、技能更新等多方面入手,多措並舉提升政務新媒體的綜合實力,以立足民生的“政能量”,為美好生活注入更多“正能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