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共情,獻禮片抵達觀眾的"關鍵詞"

徐 寧
2020年07月09日06:57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共情,獻禮片抵達觀眾的“關鍵詞”

  隨著張藝謀監制的《我和我的家鄉》和黃建新監制的《1921》開機,為慶祝建黨99周年和100周年開啟的獻禮片大幕正式拉開。據了解,今明兩年,將有近10部獻禮片緊鑼密鼓地開拍。去年,《我和我的祖國》以31.7億元的票房,“測”出了獻禮片的市場容量。那麼今明兩年,扎堆開機的獻禮片又將以怎樣的創新創意,贏得市場與口碑呢?

  10年前,《建國大業》為首的獻禮“三部曲”在創作上以多明星、大場面為主要特點,這和當時整個市場的商業片特點基本一致。在一個追求“規模”的早期階段,市場想要迅速擴大,更具知名度的明星配上大場面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10年后,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代表的獻禮片,突出小人物大情懷的創作思路,實際上也是這幾年整個市場的一個創作熱點。七個短片均用微觀敘事,鏡頭更多地投射在普通人熟知的環境和事物中:《白晝流星》將鏡頭對准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一對少年流浪兄弟,見証了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著陸這一重大歷史瞬間﹔《相遇》裡張譯飾演的科研工作者是國防科技戰線上的無名英雄的縮影﹔《奪冠》裡冬冬的故事,是女排奪冠“萬人空巷”的另類見証人。此外,《回歸》《護航》《前夜》《北京你好》等,均突破了獻禮片慣用的創作方式,將個人情感放大渲染,或具體或抽象地喚醒人們的民族記憶。從獻禮片的發展角度來說,從明星雲集的“大人物群像”到以小人物平民視角為核心的群眾故事,獻禮片完成了一次重大躍遷。

  獻禮片的變遷史,折射著市場商業片創作的變遷史。直到今天,談到主旋律影片的商業化包裝,一定程度上還是類型片技法的運用。但類型片的手法僅僅是講述故事的“工具”,《我和我的祖國》《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之所以能夠在市場突圍,並不是因為類型片技法有多高超,而在於故事本身能夠觸達觀眾。

  作為出品方代表,騰訊影業CEO程武在《1921》開機儀式上也表示:“影片所聚焦的歷史節點裡,當初參與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正是平均年齡為28歲的年輕人。這為觸達銀幕外的當下年輕人並讓他們產生共鳴提供了群眾基礎,希望通過《1921》這部影片,彰顯出跨越時空的永恆價值和強大生命力,讓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為之鼓舞。”

  對於獻禮片來說,想要繼續深耕市場,除了“小人物大情懷”以及類型片元素設定之外,還需要更多元的方式來滿足觀眾更多樣的需求,這其中,如何通過設置懸念來講述故事,成為獻禮片成功的關鍵。

  《我和我的祖國》七個故事中,觀眾熟悉的歷史事實背后,是鮮為人知的陌生故事——開國大典如期舉行,香港回歸分秒不差地實現,背后卻有著驚心動魄的經歷。《前夜》裡,設計師林治遠如何克服重重困難,保証國旗的順利升起﹔《回歸》中,如何讓五星紅旗一定要在零時零分准時升起,成為全片最大的懸念。此外,在《奪冠》中,冬冬究竟能不能趕上為同學送行,也是懸念迭起,和女排奪冠之路同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人常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對於獻禮片來說,基調早已定好,觀眾心裡也已有了心理預期,如何誘發觀眾觀影的興趣,懸念設置無疑是既符合藝術規律,又與商業化契合的關鍵點。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