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祖安文化"不能隻當玩笑看
近期,以倫理、兩性、家畜、寵物、殯葬行業等領域的特有名詞及動詞組成的“祖安語錄”在未成年人群中悄然蔓延,引起社會關注。
“祖安”一詞源於某網游同名服務區,該區玩家以愛說臟話、擅長罵人著稱。后來“祖安”逐漸演變成講臟話罵人的代名詞。一些未成年人有樣學樣,以“祖安男孩”“祖安女孩”自居。與成年人講臟話用於發泄情緒、挑舋攻訐有所不同的是,不少未成年人對相互問候親人生死習以為常,沒有覺得這是多嚴重的冒犯。
其實不難發現,未成年人“出口成臟”無非一場對成人世界語言暴力,或者說“祖安文化”的模仿秀。講臟話時,一些未成年人覺得自己跟上並融入了潮流,獲得了虛幻的滿足感——稱之為虛幻,是因為他們不是在談論自己的想法,甚至沒有表達真實情感,而是為這種語言、這種文化所控制,講臟話變成了無意識的輸出。長此以往,未成年人的價值判斷可能會受到扭曲,現實和網絡上的語言暴力也會被注入“新鮮血液”,愈演愈烈。
阻止“祖安文化”進校園,有賴於家長和老師正確引導,要讓未成年人明白,這些話不值得效仿。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人放棄“在網絡發泄情緒沒什麼大不了”的無所謂態度,認真審視“祖安文化”這一亞文化現象。
“祖安文化”起初只是一場互相無意義對罵的狂歡,部分人借此發泄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情緒。一些網紅博主被認為“真性情”“有創意”“夠惡毒”,實際上也是被粉絲當成傾瀉情緒的渠道。但當這種文化流傳開來,在網絡上不斷傳播戾氣,無疑會讓更多人感到不適,引起未成年人效仿,甚至釀成網絡暴力事件。
仔細想來,發泄情緒必須要通過攻擊他人的方式嗎?罵人的臟話再怎麼講,不過是不斷重復個別詞句的排列組合,掩蓋自己精神的貧瘠與語言的匱乏,“一罵到生理學范圍以內,底下再有什麼話都不好說了”。“祖安人”拿發泄情緒當借口,是否有意模糊了其不文明行為的性質?
教育未成年人好好說話,成年人先要以身作則。對此,網絡平台也不能無所作為。給教學視頻打上“祖安××老師”標簽的教師,用邊講課邊飆臟話的授課風格換取未成年人“感到親切”,居然還能夠長期存在、受到追捧,這值得反思與警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