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工人日報》貴州記者站負責人李豐:扶貧成就“閃耀”在生活點滴間

尹琨
2020年07月20日09:0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工人日報》貴州記者站負責人李豐寄語本報讀者。

  “貴州最大的變化就是交通。貴州多山路,5年前,去黔西南偏僻的地方採訪,大巴車至少要坐五六個小時。現在去同樣的地方最多兩個半小時就能到。”《工人日報》貴州記者站負責人李豐與《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電話中的交談,從貴州交通天翻地覆的變化開始。

  “目前貴州還有30多條高速公路在建,並將在2022年全部實現通車。貴州交通大發展,從北方來貴州工作的‘貴漂’也多了起來!”電話那頭,李豐談起貴州的變化如數家珍。

  “畢節孩子平均身高增加了0.3米”

  此次“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貴州有兩個採訪點,一個畢節,一個遵義,都是李豐去過無數次的地方。如何寫出新意?李豐的思考是從小切口入手,以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點滴變化,折射國家扶貧成就。

  《國家給力!畢節孩子平均身高從1.3米變為1.6米》就是李豐在畢節“抓”來的獨家報道。七星關區朱昌小學有很多周邊村務工的農民工家庭子女就讀,李豐留意到這樣一個細節:“當時,區教育局營養辦的工作人員說,在2012年推行營養午餐之前,該區11至13歲左右的中小學生平均身高為1.3米,而現在平均身高達到了1.6米。”

  “畢節孩子平均身高增加了0.3米,背后是國家負擔了該區一年用於中小學營養午餐的1.3億元花銷。這是一條不能錯過的新聞。”談起採訪時的情景,李豐說。

  當眼裡關注到真切的變化,筆下的報道也發生了“不走尋常路”的調整。

  採訪期間,李豐發出的報道以“短平快”的圖文、視頻為主。每到一個採訪點,力求半小時成稿,最快的一次15分鐘完成採寫。

  “‘短平快’的重點是做好策劃,標題與內容盡量口語化,讓老百姓願意看、看得懂。”李豐說,這考驗了記者的新聞敏感性,以及現場快速確定獨特報道角度的能力。

  除李豐外,參與本次採訪活動的還有來自《工人日報》本部和雲南記者站的記者。由李豐擔任牽頭人,三人報道小組幾天來輪流策劃選題、採訪寫稿、拍攝影像。

  《曾經“荒茅田”,如今“花茂村”》《昔日魚塘,如今變城市“綠肺”》《你愛吃茄子讓200名農戶脫了貧》《小病不出村,大病可遠程》……一篇篇今昔對比、生動鮮活的報道通過《工人日報》客戶端、微博等新媒體平台,迅速傳出貴州脫貧攻堅的“好聲音”。

  “小康就是一家人和和美美”

  十幾年的記者生涯裡,李豐走遍了貴陽市的城中村,用他自己的話說,“卡卡角角”的地方都去過了。他說要想深入貴州,重要的是與當地人打交道,克服語言交流障礙。就這樣,山東人李豐硬是用學外語的勁頭自學了貴州方言,不但能夠分辨不同地區的口音,一開口常讓當地人也難辨他北方漢子的身份。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看真貧’就要深入到一線再一線的地方,多多磨煉我們的腳板。”李豐說道。

  為此,他曾在寒冬和當地的“背篼”們四天四夜吃住在街邊,也曾走訪貴陽超過80%的農民工子弟學校。

  “《工人日報》的報道定位是工廠、工會、工人,‘三工’與脫貧攻堅主題結合起來,就是要深入基層,多寫一些農民從深山裡搬出來,通過產業扶貧變成工人,改變貧困現狀的故事,發揮報道的正向激勵作用。”李豐告訴記者。

  還是在畢節市七星關區,李豐和同事在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寫下的《扶貧車間裡的新希望》令他難忘。

  柏楊林街道寬敞,能並列跑6輛小轎車,在柏楊林街道幸福社區,李豐與搬遷群眾阮珍親切交談。“阮珍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李豐說,“她的愛人在建筑工地上做活,她在家門口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兩個孩子。她說小康生活就是有穩定收入,能照顧家人,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來自貴州省委宣傳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省累計建成安置項目946個、安置住房45.39萬套,搬遷入住188萬人。

  實現從農民到工人身份轉變的阮珍,正是這些搬遷群眾的縮影。更讓李豐感慨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扶貧車間如雨后春筍般在貴州出現,這些在家門口就業的農民工更加重視對子女的陪伴與教育,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工廠車間蓬勃生長著小康希望”

  今年3月31日,貴州省脫貧攻堅“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召開,吹響了沖刺90天、奮戰3個月的沖鋒號。在李豐看來,決戰脫貧攻堅,共進小康社會,還應將視角落在參與扶貧的典型企業,通過啟示性的報道,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參與到貴州的扶貧開發中來。

  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中,走進位於遵義匯川區的貴州匯倉農業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國內首個超臨界萃取技術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如火如荼。當技術人員在緊張忙碌地調試超臨界流體萃取設備時,李豐和同事採寫的《超臨界萃取技術產業化,遵義要做全國表率》隨即發出。

  “基地建成后,將以食品、香料、醫藥等為方向進行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通過項目開發帶動產業發展,助推匯川區、遵義市乃至貴州省決勝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李豐在文章中記錄了產業發展促進脫貧增收的美好前景。

  “一頭秀發獻給了貴州大數據。”貴州翰凱斯公司技術人員楊軍的一句話被李豐敏銳捕捉,放在了《無人駕駛夢貴州起航》一文的導語。作為貴州本土典型的大數據企業,翰凱斯公司已成為全球首個自動駕駛通用底盤的生產商,其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底盤產品,正式發布后僅一個月時間,銷售額突破100萬元人民幣。之前在杭州打工的楊軍回到老家,每月除去開支,還能有四五千元的存款。

  不僅關注田間地頭沾著泥土的脫貧故事,也要關注“工廠車間蓬勃生長著小康希望”。結合貴州不同地區的定位與特色,李豐還從不同角度策劃採寫了貴陽、遵義、畢節3個地區的脫貧攻堅故事,並將在《工人日報》刊發。

  一篇寫貴陽。大數據是貴陽一張亮麗的名片,高新技術的發展見証了貴州脫貧攻堅的成就,也是其他省份沒有的特色。一篇看遵義。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6月視察花茂村,說在這裡找到了鄉愁。如何在5年后的今天回應總書記的期望,展現花茂村既發展了經濟,又留住了鄉愁?一篇說畢節。密切關注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搬得出的群眾生活穩得住嗎?能致富嗎?

  這些問題與思考,李豐會在后續的稿件中繼續尋找答案。他說,參加這次主題採訪活動,能夠學習不同領域媒體人對新聞報道的不同視角,從而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收獲十分難得。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