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財經傳播人才不能隻“多能”而“不專”

張博
2020年07月21日09:3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財經傳播人才不能隻“多能”而“不專”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 供圖

  科技水平的進步促進傳媒業不斷變革,其不僅對傳播方式產生著深刻影響,而且對傳媒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傳媒人才的搖籃,不同的傳媒院校對於培養與行業需求相匹配的傳媒人才有何思考?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7月底將舉辦2020年全國優秀新聞傳播人才夏令營活動,以此為契機,《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就當前傳媒人才的培養、新時代傳媒人才的要求,以及中央財經大學在財經傳播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等問題,採訪了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劉雙舟。

  “一專多能”要先“一”而后“多”

  曾經有人打趣說,“不會念詩的廚子不是一個好司機”。而如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傳媒業已成為現實,記者不僅要拿起筆能寫,拿起話筒能採,還要扛起攝像設備能拍……“一專多能”成了全媒體時代對傳媒人的必然要求。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可隨手拍照片、視頻的環境下,社會中大多數人都已具備一定的信息傳播能力,盡管他們拍攝的內容和專業相比有差距,但並沒有對人們‘快餐式’的閱讀方式產生過多影響。因此,加強學生在專業化方面的培養,相對應地在其他方面為學生提供選修課、實踐指導,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人才。”劉雙舟說道,所謂“一專多能”,“一專”在前“多能”在后,這不但讓“精”而“專”成為首要條件,也讓傳媒教育中“內容”成為核心。

  事實上,信息的無處不在讓新聞不再是狹義的傳播資訊,更多的是需要讓信息變得可傳播。劉雙舟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對於傳媒院校而言,應從過去培養學生如何傳播資訊轉變為如何講好內容故事。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舞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對於中國經濟的好聲音、好故事卻講述得少之又少,往往都是政策的內容,這不僅讓信息的可傳播性降低,也使得中國的付出很難為世界所知。”劉雙舟舉例,結合學校在財政金融領域積累的優勢,在遵循專業化、復合化、實踐化的人才培養理念的同時,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把講好財經故事作為培養學生的重中之重,以適應我國對財經新聞、金融品牌傳播、傳媒投融資等領域人才的迫切需求,“不然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會‘多能’而‘不專’,對行業而言,其貢獻度也會降低。畢竟在社會實踐中,分工負責是前提,協同融合是趨勢,不能本末倒置。”劉雙舟補充道。

  教學新路徑讓實踐蘊含時代命題

  作為已有22年歷史,國內創辦最早的財經新聞專業之一的院校,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在課程設置、辦學理念等方面有其特色之處。對此,劉雙舟表示,學院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深度結合,使教學方式和內容獲得很好彌補的同時,也獲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開創了雙創教育新路徑。這其中,“龍駒傳播”和“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調研”是兩個代表性項目。

  “‘龍駒傳播’發端於2008年成立的模擬廣告公司,經過不斷探索已獲評為北京市高等院校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劉雙舟告訴記者,與普通的實踐教學不同,龍駒強調“真實戰”,講究“知行合一事上練”,理論教學配合實踐教學,所有的實踐項目都是真實市場的真實需求,學生們從市場調研、消費洞察、品牌診斷等多方面對實踐項目進行深入分析,提供定位思路、媒介策略與創意表現方案,通過企業和市場不斷給出的反饋檢驗課堂所學,升華理論知識,獲得合作單位的贊揚和認可已成為常態。

  “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調研”則是中央財經大學新聞學專業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的生動實踐。新聞系主任譚雲明教授於2017年至2020年,連續4年帶領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湖南湘西和湘東地區調研,把“課堂和科研”搬到田野、山川,從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的視角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探討中國經濟,緊扣財經新聞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准扶貧’,為了更好理解和分析‘精准扶貧’的政策和成效,2017年他們走進4個典型扶貧村,一邊向當地扶貧工作隊隊員了解一線產業扶貧的工作重點和難點,一邊深入到各個貧困戶家中進行實地走訪,撰寫出10余萬字的調研報告﹔2018年的調研成果出版了專著《探路——十八洞產業扶貧思考》﹔目前,他正帶領學生在湘西開展脫貧摘帽的調研。譚雲明教授帶領學生不僅走過了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中的每一環、收集到了大量一手資料,而且為我們在如何立德樹人、如何讓學生堅定新聞理想,以及如何將課堂教學與新聞實踐結合,如何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經驗。”劉雙舟說道。

  在採訪中記者感受到,無論是“龍駒傳播”還是“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調研”,這些項目都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實踐行為,背后都蘊含著大的時代命題。正如劉雙舟所言,“作為以財經新聞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傳媒學院,我們希望讓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意識到,做財經新聞除了有天然的經濟屬性外,同時還肩負著更大的社會使命與責任。”

  不僅特色不減還要特點鮮明

  “科技使媒介傳播的手段融合了,但內容依然離不開專業化表達。”對於未來的傳媒人才培養,劉雙舟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人人都有麥克風並非使得傳媒人才數量增加,相反是變得更加稀缺。因此,學院則更加專注於專業化的人才培養,努力打造中國財經新聞的傳播高地,引領財經傳播教育,使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在眾多傳媒院校中形成主流中有特色。

  談及學院的未來發展,劉雙舟強調,學院的短期目標是實現規模化的碩士培養,目前學院所招收的碩士人數較少,未來計劃實現同本科1︰2的培養規模,以滿足第二大經濟體對於財經新聞人才的需求,也為更好地講述財經故事積累人才儲備。

  因為疫情,今年的畢業生就業受到一定影響,但記者了解到,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的畢業生除了考研和出國外,實現了100%的就業率。“這說明市場對於財經新聞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劉雙舟表示,“針對目前財經類大學傳媒學院無新聞學博士點的情況,學院目標在未來3—5年內實現零的突破。同時,不斷加強對學生意識、理念和思維的培養,積極調研論証,努力形成區別於其他財經類院校傳媒學院的差異化人才培養方案,把學院努力建成主流傳媒學院中有特色的傳媒學院,同類傳媒學院中更特別的傳媒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