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直播帶貨要避免翻版電視購物
經歷了疫情以來的狂飆之后,直播帶貨最近陷入了諸多爭議,不那麼美好的另一面逐漸浮出水面。新華社每日電訊日前刊發調查報道,總結直播帶貨變成“帶坑”的種種亂象:高達70%的退貨率,低到離譜的轉化率,飆升的網購投訴,大V、明星直播帶貨頻頻“翻車”。
“兩克拉八心八箭要20多萬,而我們的八心八箭隻需要998塊,隻有39顆。”“勞斯丹頓——手表中的勞斯萊斯,100%的瑞士機芯,我相信我說出價格,我們的電話肯定要被打爆的!”對今天的90后、00后來說,或許絕大多數都不知道“侯總”是何許人物,但相信看了上面的“侯總語錄”,很可能會聯想到今天帶貨直播間裡流行的“全網最低價”“我們直播間比免稅店還便宜”。變換了場景,不變的話術邏輯,這也難怪有人說直播帶貨就是當年的電視購物翻版,而那些響當當的主播,越來越像“侯總”。
稍加比較,直播帶貨和電視購物確實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最明顯的相似之處,就是消費者與商品之間告別了線下的聯系,轉而靠主播或主持人的講解和商品展示來做消費決策。至於直播間的“秒殺”跟電視購物的所謂“限時搶購”,“隻要998”與“全網最低價”,也是差不多的營銷話術。隻不過,電視購物的節目是預先錄制、重復播放展示,而直播間顧名思義是“直播”、需要主播太多臨場發揮的地方。電視購物裡,熱線電話“叮鈴鈴”響個不停,大家都知道打進來的是“托”﹔有的直播間裡,顯示有成千上萬人在線觀看、成千上萬的成交量,過后一查卻是“雇佣軍”在刷單,佣金到手后跟著就大面積退貨。
直播帶貨會不會成為消費者眼裡的下一個電視購物?至少目前來看,是有相當可能的。肇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歐美等國,坐在電視機屏幕前就可以“挑選”琳琅滿目的商品,打個電話就可以郵寄上門,電視購物一度成為消費者重要的購物渠道。這跟今天人們把直播帶貨看成是由“宅經濟”衍生出來的新業態別無二致。今天,即便一些地方衛視的深夜頻道還在播放電視購物節目,但隨著人們日益認識到,“侯總”們信誓旦旦的背書,並不等於商品的品質保証,相信絕大多數人早已不再對電視購物感興趣了。這其中當然有網絡取代了電視成為人們獲取資訊渠道的因素,但關鍵恐怕還在於很多電視購物不靠譜。
不難想象,如果有一天直播帶貨真成了電視購物,毫無疑問必然是消費者也認為它不靠譜。有人說,直播帶貨是口碑經濟。也正因為如此,早期很多主播是親自體驗了商品之后才做直播推廣的,也因此贏得了粉絲們的信任。然而,眼見著行業競爭激烈,過去這半年直播領域出現了一些異化現象,比如一些大V、影視明星壓根就不了解帶貨的商品,隻顧收取“佔坑費”,認為憑著刷臉就可以“割韭菜”,隻在意佣金卻不對產品質量和售后負責,是典型的欺負消費者無知,不“翻車”那才是怪事。
當然,這不是說直播帶貨就注定成為電視購物。平台方下定決心,推動各個主播的帶貨量、退貨率、好評率及時透明公開化,相關的消費者權益保障適時跟上,直播帶貨方能走得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