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訪談類節目展開思想碰撞

2020年07月22日06:3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訪談類節目展開思想碰撞

  【見仁見智】

  上世紀末我國訪談類節目出現伊始便備受歡迎,迅速席卷熒屏,創造了諸多收視熱潮,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但隨著傳媒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電視節目樣態的不斷演進,傳統訪談類節目難以吸引新時期生活節奏加快、信息渠道拓寬、表達空間開闊而視聽消費時間有限且碎片化的受眾。

  當下,純粹的訪談類節目不再如往日般興盛,開始出現雜糅融合其他類型元素的趨勢,乃至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新聞時政向”延續,“情感娛樂向”式微,“社會文化向”崛起。這一演變尤以《君品談》《圓桌派》《十三邀》等涉及社會文化話題的訪談類節目,通過文化本質的回歸創新藝術表達和美學呈現,契合主流價值觀和審美追求,從小眾圈層的欣賞逐漸擴散到大眾市場的追捧,成為引領思想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進步不可忽視的一股潛在力量。《君品談》聚焦各領域具有相當代表性的時代翹楚,通過極簡的空間場景布局和深刻的主題立意挖掘,展現出新時代中國面孔的氣質風貌和寶貴道德的品格,裨益於崇高君子修養和獨特君品文化的傳承綿延。《圓桌派》憑借觀點辨析、思想碰撞、價值反思的敘事內核構架起人生經驗和生活智慧的充分輻散,圍坐談笑間給人以啟迪和紓解,在紛繁多元的輿論場中催生現實主義內涵,注入精神力量給養。《十三邀》秉持偏見和質疑的視角與嘉賓真誠對話,不僅運用極具穿透力與洞察力的議題重新審視社會現狀和時代風向,更透過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傳遞出濃郁的人文關懷和理想主義氣息。

  訪談類節目要想完成文化價值的傳播,依舊需要借助適合節目內容的藝術形式來完善自身,讓節目具備審美性、藝術性,才能吸引更多觀眾觀看節目。《君品談》《圓桌派》《十三邀》等節目在嘉賓與主持人選擇方面,都以主題內容定位和目標收看群體為主。主持人均有著說、談、評、論四者於一體水乳交融的精湛功力,能夠調控話語場中影像資料串聯、關鍵詞語轉換、實時交流探討等不同主體片段的靈活交替,並依托自身獨到見解和認知格局帶動信息量的加倍輸出,做好文化價值傳播的溝通橋梁。

  此外,優質訪談類節目應該跳脫出泛娛樂化的趨勢或者紀實性真人秀帶來話題的簡單方式,而應在即興、雙向、平等的互動交流狀態中引導嘉賓分享真實而豐富的信息觀點,張揚人文精神。《君品談》等節目在訪談過程均保持著“恭敬的質疑,有教養的叫板”這一默契,充分尊重他人提出的觀點,避免情節的瑣碎和阻塞。而流暢自如的環節進展也讓觀眾沉浸於雙方對話所展現的各自獨立人格與思想境界。當個體境遇和現實落點勾連起來,內容延伸到個人成長理念、家庭代際關系等維度上,不僅助益立體的訪談效果和獨到的敘事創新,更推進訪談節目格局基調和責任價值的升級躍遷。

  近段時間以來,“社會文化向”訪談節目獲得好評和熱議,不可避免招致大規模跟風、模仿的同質化現象,近年來已有數十檔網生泛訪談類節目相繼制播。然而部分節目忽視文化屬性,與過度娛樂化的明星真人秀無異,致使價值導向出現嚴重偏差,引起不良社會反應。也有部分節目雖然擁有文化元素內核,但形式單一、內容雷同造成觀眾審美疲勞,影響力極其有限。

  長遠來看,未來這方面創作在遵循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基本原則之余,同樣亟須注入更多想象力拓寬發展空間。既要堅持呈現內容的厚重深度、探討議題的犀利銳度與浸潤心靈的貼切溫度,以潛心磨礪鍛造的工匠精神創作出不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也應當追求互聯網思維和年輕化語態,探索訪談類節目個性詮釋的話語空間,將蘊含的文化價值通過接地氣的表達方式傳播開來,實現藝術作品更長久的意義。

  (作者:冷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學與傳播學系研究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