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日報:靠理性減少輿論反轉鬧劇

鄭宇飛
2020年07月22日06:48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靠理性減少輿論反轉鬧劇

沸沸揚揚幾天,“大學生偷外賣被刑拘”一事終於有了明確說法。據警方通報,犯罪嫌疑人並非此前網絡傳言中那般“身世悲慘”,本人有固定收入,家人也有工作,十余次在小區行竊僅是出於報復和佔小便宜的心理。

隨著事件反轉的,還有網絡輿論的風向。事件曝光之初,“知名大學本科生”“正在准備考研”“3個兄妹輟學”等信息充斥網絡,不少網友腦補出了一段生活重壓逼得人“偷飯”的故事,認為此舉情有可原,刑拘處罰過重。如今真相大白,輿論場中又充斥著“同情心被耍弄”的憤怒,“話風”之變就在一瞬間。事實上,生活壓力從不是違法犯罪的理由,輿論審判也與法治原則相違。更何況,此人的悲情純屬輿論場主觀臆造的,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多次偷盜他人外賣的行為已構成盜竊罪,獲罪受懲再正常不過。

近些年,輿論反轉已成常態,一些人為何總是跟風起哄、信口開河?不乏一些自媒體、網絡“大V”做的就是“情緒生意”。他們最擅長將普通事件無限放大,靠販賣悲情、制造對立來吸引眼球。就拿“偷外賣”一事來說,不少網文急不可耐地拋出“大學生偷飯是全社會的恥辱”“所有人都要道歉”等荒謬說法,為的就是第一時間戳中人心。令人憂慮的是,許多人確實吃這一套,隻憑“貧窮”“弱勢”等標簽和幾段未經求証的故事,就馬上下論斷了。到頭來,網友們過足了“嘴癮”四散而去,自媒體、網絡“大V”收割了一波流量,徒留一地雞毛。此風蔓延,不可避免地對司法程序造成干擾,也透支著社會的同理心。

海量信息時代,迫切呼喚理性精神的回歸。不論機構媒體,還是自媒體,隻要是信息的傳播者、觀點的輸出者,那麼一言一行就不是簡單的“自言自語”,都會產生社會影響,也必須守住職業道德底線。而對廣大網友來說,越是身處信息洪流之中,越要以理性的思維、審慎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件事,“標簽思維”不能掩蓋事實真相,“情緒宣泄”不能取代價值判斷。惟有如此,才不會總是被“帶節奏”,也不會給別有用心者提供搬弄是非的空間。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