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上影節傳遞積極信號 影業重啟,把觀影儀式感保持好

李雪昆
2020年07月27日10:1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報名影片數量與去年基本持平,上海國際電影節傳遞積極信號——影業重啟,把觀影儀式感保持好

7月25日上午,為期9天的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拉開帷幕,《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了解到,本屆電影節共收到來自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的3693部報名影片,數量與去年基本持平。海內外電影人在當天公布的開幕短片中紛紛吐露心聲,“上海國際電影節是最強烈的信號,讓所有人感受到電影行業真的復蘇了”。

在當日晚間舉行的開幕論壇上,來自國內電影企業的領軍人物和創作者齊聚一堂,就如何有效推進產業復工復產、提高中國電影創作質量、提升中國電影行業核心競爭力等議題建言獻策,其中,加快行業融合,倡導互利共生﹔扎根現實創作,講好中國故事等觀點引發行業共鳴。

互利共生 找准差異做大蛋糕

疫情之下,全球電影產業都在尋找新的方向,不少傳統影視巨頭開始成立流媒體部門,而一些新興的流媒體平台也逐漸顯露出影響力和話語權。流媒體對中國電影內容生產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雖然通過網絡和移動終端,人們獲得娛樂內容的門檻越來越低,但走進影院的儀式感卻始終無法被替代。”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認為,在這種觀影體驗中,觀眾能夠帶著期許去尋找想要獲取的娛樂、溫暖和感動,這是電影帶給人類社會最獨特的價值,我們需要這種儀式感,這是電影的核心價值,也是萬千電影人在如此大的挑戰下還要堅守這個行業最主要的原因。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傅若清對此也表示認同。他認為,把觀影的儀式感保持好,就是要把電影不同於其他視頻產品的差異特色做出來。“這就要求影院必須提供對得起創作者、對得起觀眾的放映環境和放映質量。”

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裡影業總裁李捷則認為,流媒體和院線電影之間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網絡電影會迫使院線電影的制作成本進一步下降,而院線電影在劇作、故事、演員上的高水准,也會成為網絡電影不斷接近的標杆。

擁抱變化 主動創新抵御沖擊

電影行業需要擁抱變化,與時俱進,除了傳播媒介和方式的改變,更要做好運用新技術、回應各類新生事物沖擊的准備。李捷提出要重視短視頻崛起對未來電影行業潛在的影響,“當我看到周圍的孩子更喜歡去刷短視頻、直播的時候,其實是另外一種內容消費方式在沖擊長視頻的消費方式”。他提醒,對下一代閱讀習慣的培養不可忽視,他們才是未來電影市場的核心人群。

傅若清也表示,在電影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影院的設備迭代和技術升級在后疫情時期不容忽視。“觀眾一定會有預期,疫情之后再走入影院的時候,一定是想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和更好的電影呈現。”

上海電影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兒則提出,影院在體育、游戲、演出直播方面也可以進行探索,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價值,而且市場上也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需求。同時,他認為,影院在創新科技的運用上也有很大空間,比如利用5G技術、區塊鏈技術去開拓新的業務模式和新的業態,從而更好地回報投資者。

深耕創作 關注時代體察社會

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在論壇上多次提到團結和信心這兩個關鍵詞,對於當下電影行業復工復產,他認為,最緊要的是加快恢復電影的創作。“電影行業不僅是一個生產線的問題,更重要的還是藝術創作,我認為,恢復創作者的信心,要給這些創作者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觀眾也在等待著新電影的呈現。”

正如於冬所言,電影產業的源頭是創作,在論壇上,黃渤、賈樟柯和文牧野代表電影行業的創作者,分享了他們關於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經驗和體會。

身兼演員和導演雙重身份的黃渤認為,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化,對於創作者而言,始終不變的是“拍出真正讓觀眾覺得有意思的電影”。導演賈樟柯則表示,進行電影創作以來,讓他更系統地去理解歷史文化,去發現中國人情世故變化的根源,久而久之,這也成為其電影創作的一個特色。

在談及如何處理共情這一問題時,導演文牧野表示,他通常會思考三個層面的問題:其一是他的創作與個人原則的關系,堅守自我,但不沉迷於自我﹔其二是他的作品與這個時代和社會的關系,這決定了如何體現當代性、創新性、本土性﹔其三是作品與觀眾的關系,能否真正觸及觀眾的靈魂。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