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黑龍江記者站記者喬仁慧:到處都有可寫的脫貧故事
央廣黑龍江記者站記者喬仁慧寄語本報讀者。
喬仁慧(后)在黑龍江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採訪非遺傳承人孫玉林。
7月25日,說起“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黑龍江記者站記者喬仁慧滿是喜悅和自豪。她說參加採訪活動,發現了好多接地氣的線索。
用獨特視角“吃偏飯”
在眾多採訪線索中發現不一樣的新聞,這是喬仁慧在多年工作中練就的“慧眼”。
6月11日,他們抵達此行的第一站黑龍江樺川縣,按照日程安排,她可以在當地採訪兩個典型,然后趕往下一站。喬仁慧在採訪中聽說,在樺川縣蘇家店鎮朱家村有位黨支部書記叫劉子玉,他29歲時回到村裡工作,在不到6年時間裡,讓朱家村從“上訪村”一躍成為全縣聞名的“美麗村、和諧村、小康村”。
喬仁慧當即向隨行的工作人員提出,她想採訪劉子玉。喬仁慧說,去採訪的時候,剛進村委會,外面便下起了雨,雨下了兩個多小時,他們便聊了兩個多小時。
“廣播採訪要用語言呈現畫面和思想,對方是什麼狀態、選擇哪一句話語,語言描寫和背景聲音非常重要。”為了這次採訪,喬仁慧和同事們不斷挖掘,不但採訪劉子玉寫出了《“小”書記和老鄉們的小康路》,還發現了另外一個脫貧后搞起文學創作的典型蘇中華,寫出了《蘇中華的“散文詩”》。
到採訪對象身邊去體味
在此次採訪活動中,喬仁慧與同事遲嵩、馮志遠寫出了大量有影響的深度稿件。喬仁慧說,在面對採訪對象時,一定要把自己的身段放得低一些,再低一些,這樣更容易採訪到最真實的、自己最需要的內容。
位於黑龍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赫哲族鄉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18戶赫哲族貧困戶於2019年全部脫貧。
喬仁慧在採訪赫哲族村民何淑艷時,一度遇到了難題。
“無論你問什麼,何淑艷都會答‘嗯’和‘是’。”喬仁慧告訴記者,她發現駐村第一書記一說話,何淑艷的臉上立即浮現出笑容,並且願意說更多的話。
喬仁慧在拉家常中了解到,何淑艷家因病致貧,導致精神狀態也不好。駐村第一書記張繼偉多次到家中走訪,解決了醫療保險看病報銷的后顧之憂,又安排適合的工作鼓勵她恢復對生活的信心。何淑艷的丈夫谷富海說,現在家裡各項補貼加上夫妻雙方的收入一年有近3萬塊錢,心情好了,日子過得也有勁了。了解了這段內情,喬仁慧用深情的筆觸寫出了《街津口赫哲族鄉:“六姐”脫貧記》。
為了寫好每一個故事,喬仁慧努力把自己和採訪對象放到一樣的生活時空中,用心去體味和升華。在同江市,她早晨5點多就單獨趕到了寒地玫瑰園現場,因為村民要採摘帶著露水的花。喬仁慧對記者說,如果和大家一起去,你問一句,他問一句,就不會錄成她想要的廣播效果。盡管起得很早,但是錄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想一百個點,不如走一個點
“有一次採訪,大家都很辛苦。”喬仁慧告訴記者。
“在祖國的最東方撫遠採訪,那天刮風、下小雨,平均氣溫17度。”喬仁慧告訴記者,採訪完回到賓館要立即寫稿,寫完稿就睡著了。等到被太陽晃醒,喬仁慧以為自己睡過頭了,才發現不過凌晨3點多,原來這裡天亮得比較早,而寫稿后她累得忘記拉窗帘了。
“一個好的記者,一定要經常在基層採訪。”喬仁慧說,隻有走得多、看得多,才能有更多的思考。
“想一百個點,不如走一個點。走出來才會發現,到處都有可以寫的新聞故事。”喬仁慧也曾是一名援藏的女記者,特殊的人生經歷,讓她對新聞始終懷有敬畏之心。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中,她用“帶露珠”的新聞作品抒寫這個偉大時代的感人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