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南方日報:"玩梗"也有高下之分

王慶峰
2020年08月04日06:46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玩梗”也有高下之分

“玩梗”,正在成為最常見的互聯網文化。有調查指出,現在將近六成青少年在日常交流中經常使用網絡語言。根據媒體向1000名高校大學生展開的問卷調查,72.48%的大學生願意主動“玩梗”,26.61%表示“順其自然”,僅有0.91%的人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網絡流行語。

互聯網讓今天的語言使用生態豐富多彩:有的梗是對日常生活的總結,比如朋友圈經常刷屏“我的青春結束了”,后來演變成“我青結”﹔有的是對熱點事件的討論,引起語義符號嬗變,譬如《隱秘的角落》帶火了“一起去爬山嗎”﹔有的是方言梗,比如“藍瘦”“方了”“老鐵”﹔還有一些純粹是語言解構,比如“細思極恐”“不明覺厲”……無論表現成什麼樣式,網絡流行梗都是語言系統對現實社會迅速、直接的反映,背后是社會文化和語言環境的變化。

“造梗”“玩梗”的主要目的,是創造一種文化上的聯結。人們運用它,並不追求意義的准確,而是尋找情感的共鳴,互聯網上互不相識的兩個人,心照不宣玩起同一個梗,可以迅速建立聯系,完成身份認同。同時,“玩梗”也展示了語言的包容性。語言就如同一條有生命力的河流,對新的語匯和表達,總是敞開懷抱、容納它們。但是,語言之河看似包容,也會通過分層過濾,淘盡渣滓、淬煉真金。從這方面講,“玩梗”也有高下之分、雲泥之別。

譬如,古人也會“玩梗”,但許多梗並不低俗。譬如漢朝王莽新朝,民間流傳一首歌謠,“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此梗簡單易懂,諷刺的是廚師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官員。東漢劉秀稱帝之后,派張勘做漁陽太守八年,打退匈奴侵擾,開墾良田近萬畝,民間歌謠稱:“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這些梗,都是村婦、農夫、樵子之流的作品,當時也許算不得高級,卻因為內涵豐富、朗朗上口,流傳至今。

今天的“互聯網梗”,我們不排除有一些歷經時間沉澱,會成為后人眼中的“神梗”,甚至成為一種常用表達。但顯然,有更多的網絡熱詞,已經消失在了詞語的密林之中。這些轉瞬即逝的語言梗,其生命力之弱,大都是因為沒有“所指”,沒有解讀的空間、深究的意義,甚至,許多是文化糟粕。好比最近流行的“祖安文化”,自以為幽默的“化糞池警告”等,就是一種負面語言表達。對讀者來說,碰到低俗、惡俗、粗俗的網絡梗,也有必要擦亮眼睛。

縱觀語言發展歷史,每個時代都有舊質語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質語言要素的產生,這是語言創新的必經階段。在今天這個階段,“玩梗”成為年輕人社交的快捷鍵,也大概是它創新發展的一部分。不過,對於其中的好壞,我們也要有自知之明,既要敞開懷抱,接受更多的新語匯、新表達,也要有所選擇,起碼,對互聯網的糟粕文化,應該有所體察,及時引導。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