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報道:多維視角全景展現小康生活圖景
小康生活是一代代中國人的追求,為了建成小康社會,在黨和政府的指引下,中國百姓通過勤勞與智慧一步步向這個目標邁進。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如何呈現小康社會的建設成果,是媒體要面對的課題。自“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道活動正式啟動以來,人民網便推出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報道頁面,通過多地域、多角度、多形式的呈現,全景展現小康生活圖景。
內涵准
小康不隻體現在經濟上
不隻關注鄉村的脫貧攻堅,還關注城市的養老服務、智慧城市建設、辦事流程簡化等話題,對小康生活呈現的角度廣、內涵准,是人民網推出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報道頁面的一大特點。
“小吃街上,數據共享,街攤管理轉型升級﹔養老院裡,智能監測,精准照料,老人們安享晚年……”《貴陽大數據 惠民身邊事》一文的開頭,呈現了大數據應用的生動場景。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迅速,科技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也越來越多。《貴陽大數據 惠民身邊事》一文作者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展現科技對於小康生活建設的作用,呈現生活變化的同時,又為讀者拓寬了觀察生活變化的思路。
小康生活自然離不開病有所醫這一願望的實現。在人民網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報道中,也有對醫療環境變化的呈現。《足不出社區,就能看名醫》一文,標題便十分吸引人——通常名醫隻出現在大醫院,足不出社區,怎麼能看名醫呢?原來,通過遠程醫療技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可以幫助患者通過視頻與醫療聯合體單位的醫療專家進行遠程會診,這就實現了患者足不出社區,就能看名醫的願望。這一報道隻有600多字,集中講述了吳阿姨通過遠程醫療看病的故事,但文章從小切口展現出大變化,十分精巧。
細節多
朴實語言表現真切變化
“通過質朴的語言、生動的筆觸、溫暖的畫面禮贊英雄人民、謳歌偉大的時代,為決勝決戰注入強大動力。”這是人民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報道頁面開篇中提到的話,這些話語也體現在了具體的報道中。
“以前主要是賣些日用品,一天也就賺個幾十塊錢。現在村民有錢了,吃的喝的用的都舍得買,我這小店也跟著沾光,生意好得很,家裡去年把面包車換成了小轎車……”這段朴實的話語出自貴州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一家小超市店主之口,在《靠綠水青山奔小康》一文中,記者通過超市店主的話,折射出發展紅色旅游、農家樂讓村民生活水平提高這一變化,讀來倍感親切真實。
“白天點油燈,黑夜土堵門﹔風起黃沙飛,十年九不收。”《右玉如今風光正好》一文開頭的順口溜,道出了山西省右玉縣曾經的脆弱生態和發展困境。而記者到訪之時看到,“綠海綿延,滿目滴翠,山清水秀,涼爽宜人,盛夏的右玉風光正好”。記者在后文中解釋,變化來源於當地多年堅持不懈植樹造林、防沙治沙。今昔巨大改變,用當地的順口溜和記者所見作對比,讓人體會到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工作的成效,對小康社會的理解,也能有更深的感悟。
點開《濟南社區“老飯桌”10年免費為孤寡老人提供午餐》視頻報道,記者用鏡頭呈現了濟南市首家“老飯桌”在疫情后的運營場景。這個“老飯桌”專門為社區60歲以上空巢、獨居且沒有退休金的老人提供無償午餐服務,為獨居困難老人提供抵償午餐服務,另外,還承擔著市中區60名殘疾人的愛心送餐任務。在視頻鏡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老飯桌”吃飯的老人們可以吃到有肉有蛋還有水果的營養午餐。在這裡吃飯的一位老人說:“端飯、洗碗都不用我們做,如果偶爾有病不能來了,他們還把飯給送到家裡去。”朴實的話語,體現出老人對這一便民措施的肯定。
地域廣
各種板塊集中呈現
打開人民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報道頁面,讀者可以看見頁面右側有20個省市的名字,點開諸如“重慶”“黑龍江”選項后,會看到對這一省市的集中報道。按照省市將“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道進行分類,更方便讀者閱讀。通訊、評論、圖片、視頻等報道方式,有助於讀者清晰地看到各個省市變化最大、最集中的點,特色鮮明。
在專題報道中加入評論,是人民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報道的一大亮點。多篇關於小康社會建設的評論員文章,從宏觀角度闡述建成小康社會的多重方法論,提升了整個專題的理論高度。同時,還專門設置了網友互動專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建言征集板塊,讀者使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便可立即參與相關話題的互動,增強了報道的影響力。
專題報道頁面還特別設置領導留言板專區,便於上下通達。點進鏈接,網友可將各地脫貧后有沒有返貧的風險、對於脫貧摘帽的點子或困難,以及脫貧攻堅工作中是否存在形式主義現象,通過留言板進行反映。這樣的細心設置,也讓更多人親身參與其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自身力量。
藍天白雲背景的相互映襯,讓人民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報道頁面愈發賞心悅目,也讓人真切感受到,小康目標離我們每一個人越來越近。(見習記者 隋明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