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陳沫:用自己的方式証明成長

陳沫
2020年08月12日14:2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自己的方式証明成長

  接到抗台任務,是在我25歲生日當天的下午。手機裡、電視上不時傳來“今年第四號台風‘黑格比’在短時間內生成並預計會向浙江正面襲來”的消息。這是我第一次去做台風的現場報道,心裡忐忑卻又興奮。來不及猶豫,匆匆整理好行李,我便和攝像老師一道,經過了近5個小時的車程,抵達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揮部初步判定的台風登陸點之一——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

  8月3日傍晚,我們走在玉環的路上,看見沿岸村庄裡,不少當地的“紅馬甲”領著攜帶大包小包的居民向安置點“搬家”,現場秩序井然,卻又帶著一絲緊張。我們一刻不停地跟著,生怕錯過每一個值得報道的瞬間。

  海上救援隊前來支援,幾個大高個兒開著不大的、全開放式的漁政船來到現場,簡單了解了施救方向后,他們載上大伙兒就向海裡沖。我蹲在船上,一隻手捏緊話筒,一隻手繞著其他工作人員的臂膀,全程用手機記錄著他們的一舉一動。開船出去不到10秒,海風就把我們這些沒有坐船經驗的人吹得東倒西歪,雨逐漸大到模糊了雙眼,也打濕了手機。可就是這樣的時刻,救援隊長就像站在船頭的瞭望者,打著手電,開著喇叭向一望無際的海面呼喊:“我們是海上救援隊的,請不要擔心,我們即刻趕到。”他還不忘回過頭看看我們:“你們要蹲好,別怕,馬上就到了。”

  晚上11:40左右,漁政船開到了漁民的身邊。隊長拉好繩索,一個轉身跳向停靠著的漁船,並接過我的手機,直接綁在他的手臂上進行拍攝。整個救援工作大約持續半小時。回看后期畫面時,我看到了當時救援隊員營救的全過程,幾次眼眶濕潤:由於降雨密而大,好幾次隊長邊喊,嘴裡邊進了雨水,嗆到難以發聲,他也未停下手頭救人的任務﹔甲板上到處是水,腳下隨便一踩都會濺起一個大水花,他們卻沒有絲毫放慢腳步的意思……

  返回岸邊,已是夜裡12點多,上岸前,我採訪了隊長現場營救的細節,並詢問他當時是否害怕,他脫口而出:“不害怕,我是救援隊的,保証大家的安全是我的職責。”我已經分不清眼前模糊的是淚水還是雨水,來不及記下隊長的名字,我們就匆匆告別,但他的回答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中,難以忘卻。

  這一條救援新聞,在第二天的《浙江新聞聯播》中播出。在我看來,這一條短短兩分鐘的報道,背后凝聚著救援隊員不畏艱險的兩個小時。而對於僅有兩年工齡的我來說,這兩個小時裡,我在海上顛簸時,有過害怕,有過焦慮,但正是救援隊員們無畏向前沖的精神,帶給我堅持下去的勇氣。

  作為一名“95后”,我工作時間不長,社會經驗也不如“前浪”們,但我們有去冒險的勇氣,時常保持著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今年以來,我參與過抗疫報道,在上海浦東機場蹲點24小時,記錄浙江醫療隊在前線的工作﹔梅雨期間,新安江水庫九孔泄洪,我在下游桐廬富春江水庫邊蹲點3天,報道當地群眾、消防隊員等在抗洪救災中的暖心故事。記得好幾次採訪中,問起“90后”採訪對象,不少人都說:“以前大家總說我們是‘90后’,我們還小,需要被保護。但如今,我們‘90后’長大了,我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盡自己綿薄的力量去保護這個世界。”這也是我的心聲。

  在不少人眼中,記者們筆頭硬、經歷多,但隻有我們自己知道,記者時常晨昏顛倒、奔波忙碌、風餐露宿。其實不光是“90后”,在新聞媒體從業的每一個人,都是傳遞愛與正能量的使者。無論背后付出的汗水有多少,在形成報道的那一刻,一切都是值得的。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