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每個麻瓜的青春裡都有一個哈利波特

2020年08月12日06:03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每個麻瓜的青春裡都有一個哈利波特

為慶祝《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引進中國20周年,根據J.K.羅琳暢銷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改編的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推出全新4K修復3D版,將於8月14日登陸全國院線,中國也是全球首個上映這一新版本的國家。

哈利·波特已經被影迷和書迷們視為了自己現實成長的一部分,7月31日是哈利·波特的生日,粉絲和網友第一時間為他慶祝生日,微博話題“哈利·波特40歲”毫無懸念地登上熱搜榜。盡管時光飛逝,哈利也已進入不惑之年,但在人們心目中,他依舊是那個戴著圓形眼鏡、頭頂閃電疤痕的傳奇人物。

電影《哈利·波特》系列取得巨大成功,把哈利·波特、赫敏、羅恩三人組演活的小演員們功不可沒。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三位主演如今早已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發展,但不管他們演了多少角色,粉絲們始終以哈利·波特、赫敏、羅恩來稱呼他們,這個稱呼仿佛是在叫自己身邊的小伙伴。

丹尼爾的父母最開始不想讓兒子演哈利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2001年11月16日在美國上映,為了尋找合適的小演員,劇組可謂煞費苦心。當年,英國電影圈有種說法,“整個倫敦的孩子都去面試哈利·波特了”。

制片人海曼和《哈利·波特》的選角導演從1999年開始就一直在試鏡有希望的小演員,通過電話和廣告公開選角,他們已經面試了成千上萬的孩子,仍然沒有找到完美的哈利。到了2000年3月,導演克裡斯·哥倫布已經進入拍攝前期的准備工作,然而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依舊懸而未決。

對於小演員的選擇標准,海曼的條件是:“我們想要一個既有探索欲又有好奇心的人,一個經歷過生活和痛苦的人﹔一個有著孩童身體卻有成熟靈魂的人。他需要非常親和慷慨,有良好的判斷力。哈利不擅長學術研究,他也有缺點。這正是他如此有魅力、如此真性情的原因——他不是完美的。哈利有一種普通人的品質,但他能做大事。他讓我們都相信魔法可能存在。”

導演哥倫布看到了丹尼爾·雷德克裡夫主演的《大衛·科波菲爾》,認為這就是他要找的哈利·波特,可是丹尼爾的父母卻不願意讓孩子去拍,因為他們不願意孩子去好萊塢拍戲那麼長時間。

幾個月后事情卻突然出現了轉機。一天,海曼和編劇史蒂夫·克洛夫斯決定去劇院看場戲,結果遇到了丹尼爾的父親艾倫·雷德克裡夫:“我當時就被他身邊坐著的小孩的神情打動了,中場休息時,艾倫給我介紹說這是他的孩子丹尼爾。我頓時覺得哈利·波特的人選柳暗花明,整場戲的后半部分,我都無法集中注意力。當天雷德克裡夫一家在我沒找到機會和他們談之前就離開了。我一夜未眠,直到第二天一早撥通了艾倫的電話。”

再次收到想讓丹尼爾出演哈利·波特的邀約,雷德克裡夫夫婦依舊很謹慎。哥倫布說:“雷德克裡夫夫婦非常清楚這個項目的重要性,為了孩子,他們不會輕易做決定。我們向他們明確表示,我們會保護好他們的兒子。我們從一開始就認定,丹尼爾就是哈利·波特的最佳人選。他有一種魔力,有一個11歲孩子身上非常罕見的深度和陰暗,還有一種我在其他同齡孩子身上看不到的智慧。在給羅琳寄去丹尼爾的拍攝測試材料后,我們就知道我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因為羅琳的回復大意是‘我覺得我終於和失散多年的兒子團聚了’。”

其實幾個月前,11歲的丹尼爾·雷德克裡夫就從學校朋友那裡聽到消息,說這個受歡迎的角色正在舉行試鏡,但他當時並沒抱太大希望,“我想,有成千上萬的男孩參與試鏡,我知道我不會成功的。”

但在經過幾輪試鏡和那次決定命運的拍攝測試后,丹尼爾終於接到了改變他一生的電話。“電話鈴響的時候,我在洗澡,正和媽媽說著話,爸爸走了進來,告訴我得到了這個角色。”丹尼爾興奮地回憶道,“我太高興了,大哭了一場!那天晚上我凌晨兩點醒過來,然后我去問爸爸媽媽‘這是真的嗎?我是不是在做夢呀?’我實在是太激動了!”

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用10年時間塑造了史上經典的哈利·波特角色,而之后,又用了近10年的時間在努力擺脫哈利·波特給他的標簽,這個角色於他而言,是幸運也是不幸。

赫敏的扮演者是三個小伙伴中最先確定的演員

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森是三個小伙伴中最先確定的演員。父母都是牛津高材生的艾瑪雖說沒有什麼表演經歷,卻從骨子裡透著與赫敏相似的特質——旺盛的求知欲、要強、有一顆純粹的心。

對艾瑪·沃森來說,出演赫敏·格蘭杰的機會是她幾年來在校園話劇裡表演、唱跳生涯的巔峰。“讀小說的時候,我就覺得扮演赫敏這個角色會很棒,”沃森說,“但我得參加很多試鏡,它不是件容易的事。然后有一天,我和魯伯特坐在大衛·海曼的辦公室裡,他們簡單地告訴我們,我們得到了那個角色。我一開始沒反應過來,只是呆呆地站在那裡,望著他們大概有五分鐘!”

沃森概述了她和赫敏的一些相似點和不同點:“不像赫敏,我從來都不是班上的尖子生。事實上,恰恰相反!相似的點則是我也很專橫,我的弟弟會因此受點苦。”

而在告別《哈利·波特》之后,艾瑪·沃森也是三人中在演員之路上發展最好的一位。

魯伯特·格林特和羅恩能產生共鳴

扮演羅恩的魯伯特·格林特與羅恩一樣天生紅發,來自一個大家庭,他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弟弟和三個妹妹。

格林特在英國廣播公司的一檔兒童新聞節目中,得知正在為羅恩尋找演員,格林特就寄了一份表格和一張照片,一個月過去了,毫無回音。“后來我在這個新聞節目的網站上發現有個男孩發了一段自己讀劇本片段的視頻。所以我也做了一個視頻,把它發過去,然后就得到了試鏡機會!”

除了學校演出外,魯伯特·格林特此前沒有任何專業表演經驗,但這位自稱是“史上頭號哈迷”的男孩非常想扮演羅恩這個角色。格林特說:“羅恩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之一,我能和他產生共鳴。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知道在大家庭裡長大是什麼滋味。我現在還會收到哥哥們的舊衣服!”

導演哥倫布說:“我們很快就愛上了魯伯特·格林特,他非常有趣,給人一種無法言說的溫暖。當我們在銀幕上看到丹尼爾、魯伯特和艾瑪在一起時,他們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特別來電。我們知道我們找到了完美的三人組。”

羅琳給哈利·波特的出生日期寫的是1980年7月31日,剛過完生日的哈利·波特如今已是個40歲的中年男(也許還成了油膩男),連巫師都會老,何況我們普通的麻瓜,所以隻能感嘆青春一去不復返,滿滿的膠原蛋白也隨著似水年華流失了。

1997年6月26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英文版在英國出版面世,中文版於2000年面世,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2002年1月2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最后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2011年8月4日上映,這樣算下來,《哈利·波特》小說和電影系列陪伴我們至今已20年。

人的一生中,能有幾個20年?陪伴20年的朋友更是寥寥可數,而哈利·波特就是我們最為珍惜的青春時期的伙伴。

哈利·波特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他從一個毫不起眼且受歧視,沒有家庭溫暖的孤兒開始,逐漸成為勇敢、善良的勇士,成長軌跡堪稱勵志,哈利·波特的故事告訴我們,雖然無法成為哈利·波特那樣的巫師,卻可以有哈利·波特的品質,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從哈利·波特11歲時,我們就認識他了,那個額頭上有道閃電傷疤的瘦小男孩,我們和他一起進入了神奇的魔法世界,認識了鄧布利多教授、斯內普、海格,認識了好朋友羅恩、赫敏,小精靈多比,知道了飛天掃帚、魁地奇和那些神奇的咒語以及可怕的攝魂怪、食死徒。

而除了這些,魔法世界同人類世界一樣,有愛恨情仇、生離死別,貪嗔痴慢疑,也正是這些人性所具備的最基本特質,所以,我們才能和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度過青春一起成長。

哈利·波特的故事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每個人身上也多少都有他的影子,在魔法世界的新鮮感過去之后,我們更多的是被魔法世界裡的人和魔法世界裡的故事感動。

古龍在《七種武器》中曾以武器講述了七個道理,包括笑、信心、勇氣等,這樣說來,《哈利·波特》中也有五種武器。

武器一:愛

愛是戰無不勝的力量,愛是這個宇宙最為神秘強大的力量,也因此,因為母愛的偉大,哈利·波特居然可以在伏地魔手下僥幸活下來。在危難之際,父母也會給予哈利·波特力量,讓他最終可以擊敗攝魂怪,擊敗伏地魔。就像鄧布利多所說:“被一個人這樣深深地愛過,盡管那個愛我們的人已經死了,也會給我們留下一個永遠的護身符。”

也正是因為對哈利·波特母親莉莉的愛,讓斯內普可以忍辱負重“無間道”那麼多年。

武器二:犧牲

斯內普、小天狼星和多比都是因為愛哈利·波特,為保護他而犧牲掉了生命,哈利·波特剛與教父小天狼星相認沒多久,就失去了這個一直關心他的親人,而多比作為家養小精靈,在哈利·波特那裡找到了生命的尊嚴,找到了友誼,他們的死絕對是兩大催淚情節。

羅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毫不避及死亡,就算是在魔法世界,魔法師們也無法死而復生。斯內普的死,賦予了哈利·波特最終能戰勝伏地魔的力量,“I'm ready to die”,當哈利真正地接受了死亡,死又轉化為絕地的生,愛也化為創造奇跡的力量。

武器三:勇氣

從哈利·波特進入霍格沃茨之后,他的生活就充滿了冒險與挑戰,其間他有軟弱、退縮,對他而言,最可怕的或許不是伏地魔,而是攝魂怪。

攝魂怪披著一件斗篷,像水裡泡爛的淤泥,有著結痂的手掌,全身腐朽。它們吞噬周圍環境裡的安寧、希望和快樂。一旦接近攝魂怪,一切美妙的感覺、一切快樂的回憶,都會從你的身體裡被吸走,攝魂怪的兜帽下面的“嘴”會吸去人們的靈魂。哈利害怕攝魂怪,因為攝魂怪使他聽到了母親死去時的慘叫聲。

盧平教授安慰哈利說:“這和軟弱沒有關系,攝魂怪能如此嚴重地影響你,是因為你過去的經歷中有其他人沒有經歷過的恐懼。……而發生在你身上的糟糕的事情,哈利,足夠讓任何一個人從掃帚上摔下來。”

同樣,我們每個人可能心中都有害怕的攝魂怪,你越害怕它越開心,沒有什麼好辦法,隻能像哈利·波特那樣硬著頭皮鼓起勇氣,人生漫漫,必須讓自己努力勇敢一點。

武器四:友誼

哈利·波特雖然是主角,可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有羅恩和赫敏這兩個始終陪伴他的好朋友,所以,他才可以一關一關通過,最終降魔成功。赫敏就曾總結說:“除了死讀書,再靠一點小聰明之外,還有許多更重要的東西——友誼和勇氣。”

鄧布利多也說:“隻有團結才會強大,如果分裂,便不堪一擊。我們要表現出牢不可破的友誼和信任。隻要我們目標一致、敞開心胸,習慣和語言的差異都不會成為障礙。”

哈利·波特和朋友們的友誼也是經歷了考驗,他們也會有意見不合鬧矛盾的時候,就像我們普通人一樣,但在困難面前,赫敏說得很簡單:“哈利,你需要我們。”

三個人取長補短同生共死,最終一起完成了任務,友誼的力量是強大的,它讓孤獨的伏地魔最終必然失敗,就像哈利所說:“你才軟弱……你永遠不懂愛,也不懂友誼。我為你感到可悲。”

武器五:選擇

人的一生充滿選擇,《哈利·波特》也是個關於選擇的故事,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所以鄧布利多說:“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選擇。”

從一開始要被分學院,哈利就面臨選擇,格蘭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勞、斯萊特林四個學院,他究竟去格蘭芬多還是斯萊特林?選擇斯萊特林的話,哈利可能就是另一個伏地魔了。

而伏地魔選擇了殺死哈利,而不是納威﹔鄧布利多選擇了信任斯內普﹔羅恩和赫敏選擇了和哈利做朋友……

一個人的出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選擇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十年間,《哈利·波特》的故事也從青春片逐漸走向了暗黑的成人世界,長大成人的哈利·波特站在了伏地魔的面前,生死旦夕之間,兩人的命運如魔方一般瘋狂扭轉。

一切都是選擇的結果,伏地魔選擇了成為伏地魔,鄧布利多不完美,但是他選擇成為了鄧布利多,哈利·波特選擇成為了哈利·波特。

鄧布利多說:“關於童話,關於愛,忠誠和單純,都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超越任何魔法的力量。”這意味著,你選擇相信這些,你就獲取了這種超越魔法的力量。

《哈利·波特》的故事暫時告一段落,我們的青春也已經落幕,不過偶爾還會攪動冥想盆,看看我們的青春,當然,青春的影像裡一定會有哈利·波特。(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