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南方日報:對"喪文化"不能聽之任之

扶 青
2020年08月13日07:08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對“喪文化”不能聽之任之

流血的眼睛、猙獰的笑臉、破碎的身體,尖刀捅穿大腦、牙齒撕咬脖頸、心臟被手挖出……一些暗黑、病嬌的“哥特式作品”,原本是“藏在圈內人未識”,而隨著互聯網平台的發展,它們肆意“出圈”,成為許多青少年的選擇。家長們紛紛擔心,這會不會是一種視覺暴力?

提到哥特風格,人們通常會想到哥特式建筑。其實,它也是西方一種通俗文學,以黑夜、古堡、蝙蝠、吸血鬼等為特色,常給人一種“邪惡感”。然而,暗黑的背面,是對光明的渴望,哥特風格旨在揭示人性陰暗面,激起社會反思。對比來看,今天流行的一些“暗黑系”“病嬌風”,怎麼看都有點徒有其表的意味。許多青少年鐘愛帶有骷髏、滴血、破碎物品等元素的作品,僅僅是因為它們夠“喪”,甚至為“喪”而“喪”,找不到應有的文化內涵。

到今天為止,暗黑風格在和主流文化的碰撞中,產生了許多有趣的變化,譬如鉚釘元素越來越流行,吸血鬼主題引人側目……有人就辯護說,可以為暗黑風格正名了!其實不然,真正的哥特風格,一直都走在健康發展的道路上,而網絡上流行的“暗黑系”“病嬌風”,大都游走在負能量的邊緣。它們雖然借來了“哥特”的殼,但更多是作為一種情緒宣泄的工具出現,不僅沒有明確訴求,反而大量渲染血腥、暴力等元素,是毫無疑問的“喪文化”。

並不是所有的亞文化都值得尊重和包容。比如祖安文化,以無知為傲、以粗鄙為榮,本質是一種三俗文化。同樣,隻剩下暗黑的“喪文化”,也是一種庸俗文化,它們通過線條、色彩、圖案所營構的,無非是視覺暴力情境。雖然披著“自由創作”“藝術表達”等外衣,但很難相信,這樣的作品具有向上的生命力。任由它們在網上大肆傳播,很可能導致青少年形成扭曲認知,把世界看成一個卑鄙之境,變得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難與人愉快相處。

網絡傳播具有扁平化特點,人人都有麥克風,使得各種文化肆意流淌。年輕人喜歡表達個性化無疑是件好事,但觸犯底線、沒有節制的表達,也會讓人走向歧途。從這方面出發,需要對“喪文化”進行引導:首先,主流文化不能缺位。互聯網不隻有“喪”的一面,也不是隻有“喪”才能宣泄情緒。相關平台要負起責任,不能讓流量蒙蔽雙眼,更不能對負面文化聽之任之﹔另一方面,“喪”的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學校和家長要精准把脈,重視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時疏導壓力、減少焦慮,引導他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總之,網絡亞文化的生長關乎網絡生態體系,關乎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價值觀的形成與塑造。在網絡亞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許多是正向文化,也有負面的、出格的、不健康的“喪文化”。及時去偽存真,將“毒瘤”清除出去,才能營造更加繁榮、和諧、美好的文化氛圍。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