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創作值得回味的文藝陳釀
比起剎那驚艷的“速食品”,我們更需要經得起沉澱和反復回味的文藝陳釀
“我已經很久沒看完一部完整的劇了。”影視劇市場日益豐富多彩,這樣的感慨不禁令人驚訝。但這可真不是句玩笑話。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習慣於微博式追劇、短視頻追劇:幾個詞條、幾張動圖、幾幀畫面,就能速覽全貌。不難發現,這些碎片化內容通常都是影視劇裡的“名場面”,或者是劇集走向的關鍵節點,或者是社會話題度高、能引發討論的劇情,又或者把戲劇性沖突、大起大落的片段濃縮到一起,一下抓住注意力。
是劇集不夠精彩,還是這屆觀眾“太著急”?
對不少觀眾而言,省時是一個重要理由。“10分鐘讀懂一本書”“一個視頻看完這部劇”……快速的節奏,忙碌的工作,讓碎片化、移動化的內容傳播變成日常,人們不自覺養成了“短平快”的消費習慣。看幾個“名場面”過癮足矣,又何必耗費數倍的時間去看完整的劇集?
流量時代,這也演變為市場營銷的常用手段。密集釋放劇情高度飽和的片段,可以增加曝光、制造話題,激發更多討論,吸引潛在注意力。但影視劇數量眾多,正片質量才是關鍵,隻靠幾個有爆點的橋段可留不住觀眾,過度的劇透還有可能消耗觀看完整劇集的熱情。
如今,選擇多元,日益包容,怎麼追劇是個人自由,影視市場的長尾上,也一定有不少個性化需求有待滿足。不過,如此直接“投遞”劇情,無疑會失去很多樂趣。
影視作品的魅力,在一幀幀流動的光影間。鏡頭的使用、故事的講述、劇情的節奏、畫面的質感,都是塑造觀感的重要因素,能激發別樣的體驗,這絕非一兩個精彩瞬間、一兩句梗概便能替代。同時,有從業者擔心,如果博眼球、快節奏、高濃度的追劇模式變成常態,可能形成導向,透支影視作品的深度,從而影響和損害內容創作的品質。
這樣看來,微博式追劇、短視頻追劇雖在風口,卻不能成為欣賞影視作品的唯一入口。近年來,經常能看到一些內涵深刻的影視作品“翻紅”,也能在經典劇集的彈幕裡看到年輕人的“足跡”。這樣的作品經久不衰,吸引一代代觀眾反復打卡,足以見其魅力所在:不在於離奇的劇情、炫酷的特效,而是源於創作的匠心、表演的用心、呈現的上心。這也是文藝精品的相同特質。比起剎那驚艷的“速食品”,我們更需要經得起沉澱和反復回味的文藝陳釀。不管載體如何變化,題材如何多彩,這樣的文藝精品都能直抵受眾,釋放持久的生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