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銀發網紅"的示范
你印象中的“網紅”什麼樣?是俊男靚女,還是“小鮮肉”?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但是,最近一段時間,不少“銀發網紅”在抖音、B站等平台甚至國外視頻網站走紅,他們或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或展示和兒孫們的家庭趣事,或傳遞文化知識與傳統手藝。網友們不禁感嘆:“這些乘風破浪的爺爺奶奶們真了不得”“沒想到老年人的生活也如此精彩”。在時代流行文化不斷追捧年輕人的潮流中,“銀發網紅”們逆勢突圍,讓年輕不再關乎年齡。
人們傳統印象中,老年人的生活無非是下下棋、喝喝茶、寫寫字,或者在家裡幫年輕人帶孩子,但是,活躍在網絡上的“銀發網紅”打破了對老年群體的刻板印象,這種“反差萌”正是他們深受年輕人追捧和喜愛的原因之一。抖音賬號“時尚奶奶團”發布的視頻中,幾位女士穿著旗袍,或舉紅傘,或舞折扇,款款走來,如果不細看她們花白的頭發,很難發現這是一群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今年75歲的“北海爺爺”楊北海在視頻中總是穿戴整齊,西裝、領帶、手杖是標配,他說:“生活要有儀式感,無關年齡,有關心態”。“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這些老年人心中,晚年生活同樣可以和年輕人一樣豐富多彩有趣,他們傳遞出的熱愛生活、擁抱生活的觀念讓年輕人欽佩、動容。
老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歲月的沉澱讓他們常常對生活不乏智慧與洞見。“濟公爺爺”游本昌發布的短視頻以“親愛的娃娃們”開場,談人生哲理,談對表演藝術的理解,讓網友覺得親切可愛﹔89歲的老人江敏慈原本打算寫本回憶錄,后來在孫子的幫助下嘗試用短視頻回顧自己的人生,她說:我這一生雖然平凡,卻是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讓年輕人對過去有所了解,讓他們知道老一輩的不容易。一些“銀發網紅”還憑借自己的一技之長,將畢生所學借助互聯網展示出來,成為傳遞傳統文化的使者。比如前不久在海內外走紅的“阿木爺爺”王德文。他制作的魯班鎖、拱橋、小豬佩奇等不用釘子和膠水,全部採用中國古代木作技藝,讓外國網友贊嘆不已,也加深了中國網友對傳統手工藝的了解。
縱觀走紅網絡的這些視頻不難發現,老人們真實自然的講述和對生活原貌的呈現,拉近了與年輕一代的距離,彌合了不同代際之間認知和情感上的差距。“過來人”的身份則讓他們傳遞出的生活感悟、文化知識或是傳統技藝更加可靠可信、易於接受。
《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0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網民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16.9%,人數超1.5億,互聯網正持續向中高齡人群滲透。老年人觸網、用網,不少還選擇借助短視頻、直播將晚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呈現出來。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他們融入網絡時代的熱望、擁抱新生事物的努力和不甘被網絡時代拋下的決心。
盡管大多數老年人還不能像他們一樣嫻熟地使用互聯網,但“銀發網紅”的示范作用卻不容忽視。在年輕一代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時,與“銀發網紅”同齡的老年人更可從中獲得啟示和鼓勵,利用互聯網信息紅利,享受高質量晚年生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