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吹響科幻電影創作"集結號"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 饒曙光
2020年08月27日07:2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吹響科幻電影創作“集結號”

毫無疑問,“科幻十條”的出台,對於科幻電影的創作和生產是一個非常大的利好,可以說是吹響了科幻電影創作和生產的“集結號”。

“科幻十條”作為一個積極的政策導向,對科幻電影的創作和生產可以起到助推作用,不過還需要一些具體政策的落實落地,包括一些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配套措施,才能夠真正發揮積極、切實、有效的作用。下一步,通過科幻電影可以帶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打造更多的頭部電影,促進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完善,促進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

在筆者看來,促進科幻文學與科幻電影的“聯姻”,是從劇本源頭上支持科幻電影的發展﹔對科幻電影企業認定為高新技術產業並且實施一些政策優惠免稅減稅,以及對科幻電影創作和生產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等,對科幻電影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利好,為科幻電影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動力,對於中國科幻電影高質量、可持續繁榮發展的意義,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烈地顯示出來。

毫無疑問,“科幻十條”的出台與《流浪地球》的巨大成功也是分不開的。不過,《流浪地球》的出現多少有點“意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流浪地球》是一部“單兵突進”的作品,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頭部作品,並不意味著中國電影工業化布局的完善,以及電影工業化水平的整體性提升。更重要的是,《流浪地球》讓觀眾看到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希望,也提高了觀眾對科幻電影的期待,通俗一點說就是“吊高了胃口”。我們萬萬不可盲目樂觀,走向科幻電影創作和生產的“一窩蜂”。換句話說,“科幻十條”雖然奠定了一個基礎性的作用,但不一定就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仍然需要一個比較長時間的醞釀、培育。

其實,與《流浪地球》同時推進的還有其他幾個科幻電影作品,《上海堡壘》的出現,則可以說是給人們對科幻電影的熱情“潑了一盆冷水”。因此,有網友戲稱,如果說《流浪地球》為國產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窗,那麼,《上海堡壘》至少又關上了大半扇窗。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科幻文學創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科幻文學的發展水平和質量應該說大大領先於科幻電影。科幻文學可以為科幻電影的制作提供更好的故事、人物、文學基礎,其對於科幻電影的基礎性作用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就科幻文學而言,IP開發和儲備方面應該是較為充足的,但是由於媒體關注和報道不夠,這些IP本身的傳播度和知名度也不夠。一般人可能隻知道劉慈欣,而且可能也就只是知道而已,真正讀過劉慈欣作品尤其是讀完的人或許並不多。

目前,國產科幻電影大多集中於劉慈欣作品的改編,長此以往也會出現單一、單調的問題。除了劉慈欣,大家對科幻文學的關注面、閱讀面必須加大加寬,關注更多的作家比如韓鬆、郝景芳等。

科幻電影不僅僅取決於想象力,更取決於制作能力,也就是電影工業體系能不能支持科幻電影的創作尤其是制作。盡管中國電影工業體系正在逐步完善,但對於科幻電影創作和生產的有效支撐仍然有待觀察。包括科幻電影在內的所謂“重工業電影”后期制作方面,我們的設備技術是世界一流的,但是人才以及軟件開發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的短板。

對科幻電影來說,最重要、最關鍵的還是人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才不僅僅是創作領域的,還包括很多與電影工業化、高科技化流程、環節相關的各種各樣的工種,一個也不能少。遺憾的是,我們這些方面人才的儲備還較為有限,尚無法支撐科幻電影實現一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科幻電影需要完善電影工業作為支撐,同時,科幻電影的發展也可以反過來促進電影工業體系布局,實現進一步完善、細化,特別是一些關鍵領域,能夠催生更多的電影工種,從實踐、實操層面培育更多人才。我們在電影的專業教育方面,要在一定范圍內向培養科幻電影人才傾斜,開辟有效的通道促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投身於科幻電影的創作和生產。與此同時,還要想方設法促使文學界、游戲界與電影界實現人才聯動,更好地整合資源。隨著我國高科技的發展,大批科幻文學、科幻電影人才也將會陸續涌現,“新興力量”正在路上。

對未來發展可以有更樂觀的期待,但並不意味著現在的條件就很成熟。水到渠成,萬萬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對科幻電影的創作和生產,我們還要保持更多的耐心,需要有更多的儲備,更多的開發,更多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釋放。不能因為有一些政策的出台就“一窩蜂”,那樣可能會造成一些低水平的重復,造成一些質量不高的科幻電影給觀眾帶來對科幻電影的“集體性失望”,給科幻電影整體性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更重要的是,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中國人集體性的思維方式、思維模式不習慣看超越於“日常生活”的東西。可以說,這種集體性的思維方式、思維模式一直影響、制約著科幻文學的發展,當然也影響、制約了科幻電影的發展。從所謂“本體論”的意義上說,中國科幻文學、科幻電影的發展還有賴於整個社會思維方式、思維模式的轉變。需要培養人們的科幻意識、科幻思維,讓人們能夠超越現實的日常生活去考慮人類未來發展,並且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形成所謂的“科幻文化”,並讓科幻文化成為一種文化時尚和文化自覺,從原來的看眼前、看過去變成看未來、看世界、看宇宙,從而釋放出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終形成整個民族的“科幻文化”創造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