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科幻電影亟待建立東方科幻美學風格
對於“科幻十條”,我很關注,尤其是其中對整個產業的扶持,以及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等內容,我認為,這是科幻電影發展過程中最核心的。
中國的電影工業走過許多年,其中科幻電影對於技術、創意、美學要求最高,對電影工業化的要求最高。《流浪地球》整個團隊動用了7000多人,從開始拍攝到最后成片超過4年時間。因此,要拍出好的科幻電影,一定是投入高、周期長,這一過程中,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編劇、概念設計、特效、道具制作、場景美工、后期等涉及的環節都需要專業的團隊人才。
我們最近一直在討論,科幻片的編劇和其他編劇有何不同,如何培養?這可能是當下需要搞明白的問題。科幻的元素、世界觀設定、邏輯關系處理,再加上其他類型片敘事模式而形成的驚悚科幻片、愛情科幻片等,不僅是要講好一個故事,而且這個故事怎樣和科幻背景、科幻邏輯完整統一,而不是跟人物、故事脫離,是需要編劇不斷思考的。此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科幻編劇是作為單獨的人才培養,還是在傳統編劇基礎上配合顧問,以團隊作業的形式完成科幻劇本?后者可能更可行。
科幻電影在大的層面上,還需要整個環境的改善。科幻電影中會探討很多跟現實有關的問題,採用科幻的形式去表達,過程中希望人們有一個好的、寬鬆的、開放的心態去接受科幻電影,而不是對科技部分過分苛求。正確看待科幻電影只是虛構的藝術敘事,而不是一篇科學論文,不需要跟現實完全一致地嚴絲合縫,而是要在想象與真實之間尋找一個合適的平衡。
此外,還需要找到一套屬於中國的、獨特的視覺語法。我們對未來、太空的想象大多來自西方,比如好萊塢的印象元素等,卻把中國獨特的美學丟棄了,這是科幻電影人更大的挑戰——創造一個既讓人信服,又具有東方文化美學特點的科幻美學風格,這是需要科幻電影人長時間去摸索和探討的。
“科幻十條”給業界人士帶來了信心的鼓舞,給創作者打了一劑強心針,也讓我們更加堅定地把科幻創作堅持下去。筆者現在正在做自己的工作室,希望發掘更新更年輕的創作者,以及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希望得到有關部門、園區、地方政府的扶持,不僅是經濟、辦公環境、政策上的扶持,還包括多產業合作領域,探索如何從更大層面合作開發項目等。同時,筆者在上海,怎樣把上海城市精神、海派文化通過科幻形式彰顯、弘揚,使之成為國際化表達,這也是本人接下來著力思考探索的方向。
科幻電影投入周期更長、難度更大,困難與挑戰時常相伴,有了“科幻十條”之后,市場投資、市場平台都對此有了更多的關注,希望能有更多項目順利開展推進。(科幻作家、編劇 陳楸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