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聚焦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系列報道之三

防范網絡沉迷,別讓在線娛樂“綁架”孩子

人民網記者 趙光霞 宋心蕊
2020年09月06日08:11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當代青少年是名副其實的“網絡一代”,玩游戲、看短視頻和直播,深受未成年網民喜愛,防疫期間,線上消遣更是成為許多“宅”在家中未成年人的主要娛樂方式。但與此同時,孩子熬夜玩網游、背著父母偷偷刷卡充值、看直播打賞主播十幾萬……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新聞,也不時見諸報端,因沉迷引發的種種問題也備受熱議。

“目前來看,網絡沉迷已經成為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嚴重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季為民對人民網記者表示,此類問題深受社會關注,也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8月25日,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簡稱《通知》),將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作為集中整治的突出問題之一。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王四新教授指出,在未成年人與網絡的連接程度越來越密切的當下,相關部門把為未成年人成長提供良好的網絡生態作為切入點,從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沉迷問題入手,反映了黨和政府對未成年人問題的高度重視。

玩網游佔比超六成 沉迷網絡危害甚多

互聯網已經成為未成年人認識世界、日常學習、休閑娛樂的重要平台。隨著網絡游戲行業的迅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網絡游戲向未成年群體的滲透正在加速。《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網民中經常上網玩游戲的比例達到61%,在未成年網民上網經常從事的各類活動中位居第三,僅次於網上學習和聽音樂。

“中國網絡游戲的用戶呈現低齡化趨勢,沉迷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季為民指出,不同程度的網游沉迷狀態沒有確定性的邊界,但由於未成年人的自律性較弱,沉迷程度會逐步加深。“階段性沉迷、周期性沉迷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危害尚處於可控制狀態,但網絡游戲成癮則會給未成年人成長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引發家庭暴力和社會犯罪行為。”季為民強調。

近年來蓬勃興起的短視頻,也是青少年使用最普遍的互聯網娛樂方式。調查顯示,2019年未成年網民經常收看短視頻的比例達到46.2%,較2018年的40.5%提升 5.7個百分點。此外,未成年網民收看網絡直播的比例持續提升,2019年達到19.8%。

人民網研究院組織編寫的移動互聯網藍皮書《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中《未成年人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一文指出,給主播打賞、模仿短視頻中的行為、為某些視頻中的帶貨商品付費等行為在未成年人中均佔有一定比例。未成年人的短視頻使用既存在個人信息被濫用的安全隱患,也會導致消費習慣、生活習慣、時間管理、學習狀況等變差。

不管是網絡游戲還是直播、短視頻應用,正在佔據未成年網民越來越多的時間,由於青少年涉世未深,心智還不成熟,正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在王四新看來,長時間沉迷一些網絡娛樂應用,非常不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大額充值、打賞等虛擬消費行為,還會給家庭帶來財產損害。

季為民則從四個層面解釋了青少年長時間沉迷網絡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和不良影響:在個人健康方面,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給青少年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當前未成年人視力狀況普遍不佳,這與上網有很大關系﹔在學習方面,擠佔未成年人正常學習時間,不利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生活方面,沉迷網絡暫時逃避了現實的逆境和壓力,但回到現實時會有更深的傷害感、無助感,易導致未成年人性格極端、心理偏執﹔在社會化方面,未成年人正處於社會化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沉迷於網絡中的虛擬刺激會弱化未成年人對現實親情、正義感以及道德感的感知。

治理之策持續發力 保護機制還需完善

青少年沉迷網絡帶來的危害和風險,在現實生活中不乏各種案例,也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和擔憂。正如王四新所言,未成年人是家庭和社會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我們對未成年人的重視“要切實從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網絡沉迷入手,徹徹底底、認認真真解決其中對未成年人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環節和問題,”這也是為未成年人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指導意見,明確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在網絡游戲、網絡直播中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該款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也為治理“熊孩子”游戲充值和打賞主播的亂象加設了一道有力的法律屏障。

給廣大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的上網環境,暑期以來相關部門的治理行動也在持續發力,不斷出重拳、揮利劍。

國家網信辦7月9日起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要求重點整治網絡游戲賬號實名注冊制度和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嚴格規范網絡游戲誘導未成年人進行充值打賞、購買裝備等付費行為。此次《通知》再次直指沉迷網絡問題,六部門將重點對未落實網絡游戲用戶賬號實名注冊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游戲時段時長、規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和打賞服務等方面要求的網絡游戲企業或平台進行全面整治,對未經審批違法違規運營的網絡游戲予以查處,對未採取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措施的予以限期整改。進一步推動網絡直播和視頻平台開發使用青少年網絡防沉迷模式。

“祖國的花朵需要正確的引導!”“支持,我想要愉快的沖浪,我想要一個清明的網絡環境!”“正向引導未成年,不要讓孩子在互聯網中沉迷而荒廢學習”,不少網友紛紛為政府部門的果斷出手、大力治理送上點贊與支持。

近年來,一些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紛紛推出“防沉迷系統”“青少年模式”,此類做法當然值得鼓勵。但有調查發現,仍有一些強制實名游戲產品未嚴格執行未成年人的實名認証程序,有的在使用未成年人身份實名登錄時,並未出現健康時長提醒或予以強制退出。這也招致不少家長的質疑,認為一些網絡平台的防沉迷措施形同虛設。

防沉迷系統緣何“失靈”?季為民直言,一方面,平台服務運營商沒有主動使用防沉迷有效手段的積極性,一些網絡視頻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有關限制措施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很容易被規避,落地使用難度大。

“網絡平台應當像開發新的游戲品種那樣,拿出真金白銀來研發適合並能吸引未成年人的模式”,王四新也指出,目前平台並沒有真正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成本,導致防沉迷系統在實踐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青少年防沉迷模式普遍簡單粗暴,應當綜合考慮功能限制、時長限定、內容審核、算法推薦等運行機制,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符合未成年人需求的框架體系。

適度使用方能受益 家校社會需加引導

網絡游戲、直播和短視頻,作為陪伴未成年人成長的熱門互聯網應用,與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系密切。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媒體和社會更多強調的是其消極影響,但對孩子們常用的這些網絡應用,也不應“一竿子打死”。

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今年發布的《短視頻、網絡游戲、網絡直播與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研究報告》,肯定了優質的短視頻內容對未成年人帶來的積極意義,認為能有效拓展青少年獲取知識的途徑,短視頻平台的社交屬性還能促進人與人的交往,使青少年在放鬆身心的同時,也能很好地激發自身潛能。

“理性客觀認識網絡游戲或直播、短視頻網站平台對未成年人發展的積極影響有一個前提”,季為民特別強調,未成年人隻有在有選擇地、適度地投入時間的前提下,才能從中受益。

網絡是把“雙刃劍”,需要趨利避害,而如何將其對未成年人的消極影響降低到最小化,同時實現積極影響的最大化,離不開主管部門的有效監管、互聯網平台的自我規制,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協同、綜合施策。

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場所,作為陪伴者和監護人,父母負有重要責任,季為民認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增進親子間的信任,是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的基礎。“家長要清楚孩子的‘數字運用軌跡’,和孩子協商約定上網時間和規則,為低齡孩子養成良好用網習慣,和高齡孩子保持主動溝通交流,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同時,季為民提及,家長也要規范自身網絡運用習慣,為子女做好榜樣,還要虛心向未成年人學習網絡知識和技能,打破作為家長的單向管理定勢,加強互動互助互學,努力在互聯網上實現兩代人的共同進步。

作為中國網民“新勢力”的青少年,對互聯網有天生的親切感,王四新認為,不能生硬切斷這些陪伴未成年人的娛樂方式,而是要提升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和自控能力,把安全上網納入課堂教學,讓青少年通過課程學習形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杜絕上網娛樂時的不良行為與做法,“讓未成年人成為網游、短視頻或直播的主人,而不是被奴役被算計的對象”。

“發揮學校和各類青少年基層組織的作用,借助各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優勢,為未成年人網絡運用提供組織服務。”季為民建議,還要重視發揮社會工作的作用,填補家庭、學校和其他方面的空白,為防治未成年人網絡沉迷開展探索。 

相關新聞:

聚焦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系列報道之一:對網絡低俗信息“零容忍” 讓未成年人安心暢游

聚焦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系列報道之二:遠離“飯圈亂象”“祖安文化” 別讓網絡不良社交荼毒孩子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