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魅力綻放在數字雲端
——直擊服貿會光明日報媒體融合成果展示

在光明日報展位,兩位小觀眾在辨識知識分子群像。段思雨攝/光明圖片
觀眾在光明日報展位通過VR全景技術體驗非遺。 本報記者 陳芃朴攝/光明圖片
【展館巡禮】
“媽媽,這是鐘南山爺爺!”9歲的張梓欣小朋友踮起腳,興奮地指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院士的照片。
這是一面思想文化名人牆。王蒙、孫家棟、屠呦呦、袁隆平、鐘南山……30位與光明日報筆墨情緣頗深的思想文化名人的肖像照片排列在一起。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媒體融合展區光明日報展位旁,很多參觀者在這面名人牆下駐足凝視、拍照留影。他們中有小朋友,有年輕人,也有白發老人。
“在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優質內容是主流媒體發展的核心力量所在。將知識分子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要為光明日報團結、聯系和服務知識分子的專注和深度點贊。”媒體探營期間,多位記者如是說。
走過71年歷程,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再到數與網,光明日報的思想文化底色始終熠熠生輝。本屆服貿會上,5G雲展館、AI主播、VR體驗長征路、“小明”機器人等酷炫的科技產品亮相光明日報展位,思想文化優質內容的魅力綻放在數字雲端。
1.全景展示媒體融合新成效
“這是一份難得的光明緣,正是有總書記親切關懷,這位為無數人尋找光明的醫生登上了一份名為光明的報紙。這是一份溫暖的光明緣,正是總書記的讓座,兩位全國道德楷模,才會相遇得如此恰逢其時。”屏幕上播放的是《光明的故事》融媒體視頻產品《追光》。故事中,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國核潛艇工程研制先驅者黃旭華老人讓座的細節讓觀眾動容。
“一館道盡光明事,線上線下覽光明”,光明日報5G雲展館正式亮相。依托5G網絡條件,利用前沿技術,雲展館承載了光明日報在推進媒體融合過程中積澱的優質內容和新媒體產品,以及報社各個階段的歷史性資料。展覽空間和時間不受物理條件限制,並可多端展示分享。
“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傳遞黨中央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熱情關懷,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習近平總書記致光明日報創刊七十周年的賀信在展區內分外醒目。一年多來,光明日報緊緊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整體轉型,大力推進“主力軍上主戰場”。
全媒體總編室對策、採、編、發、評各環節進行一體化全流程再造,啟動端、網、報內容生產全媒體指揮平台,平面媒體優質內容不斷向“兩微一端”延伸。
本屆展會還重點介紹了今年4月全新改版的光明日報客戶端。新版客戶端內置“知識界”欄目入口,全方位構建知識分子的掌上精神家園。“光明號”匯聚優質資源,作為光明日報第一個開放的內容創作發布平台,為眾多媒體、機構、地方、個人提供優質移動端內容生產和分發全流程服務。
2.新媒體手段讓優質內容煥發活力
張阿姨今年65歲,今天是她第一次體驗邁入高考考場的感覺。
展區入口處,多名參觀者正排著隊,打算與“語文高考零距離”AR交互產品進行親密互動。站在屏幕前,揮一揮手,便能進入高考考場,與歷年的語文試題來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做個點贊的手勢,便可操控攝像頭打印照片。拿到照片后,張阿姨笑著說:“實現了我的高考夢。”
新媒體呈現手段的創新,能讓“沉睡”的優質內容煥發新的活力。“語文高考零距離”產品的設計靈感,來自於1978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當時,有一道作文題就是“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信”。此后,在全國高考的語文試題中,作文、閱讀材料頻繁出現選自光明日報的報道和文章。光明日報展位通過這個互動環節,讓許多觀眾有了與當年高考作文題迎面相遇的機會。
遠處白雪皚皚,近處沼澤密布,遼闊的草地上,紅軍隊伍艱難地前行。戴上VR眼鏡,課本裡曾描述過的紅軍長征過草地的場景,赫然出現在眼前。
“我曾想象過很多次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但置身其中,還是感到震撼。這種讓人身臨其境的體驗方式很有教育意義。”現場一名年輕的海軍戰士感慨道。
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建黨百年之際,本屆服貿會上,光明日報首次推出“智慧光明黨建共建遠教中心”。中心出品的“重走長征路之《我的長征》”互動游戲,以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兩個故事為場景原型,運用VR手段再現長征路上的地理環境、自然風貌,以及紅軍奮勇斗爭的場面。此外,中心還通過VR技術,以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為主要增強現實教學地點,內置了“重溫黨史”“黨課教育”“黨課考堂”等教育模塊,打造沉浸式的黨員教育體驗中心。
3.智能應用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務
創新是媒體發展的動力,合作則是媒體發展的跳板。本屆服貿會,光明日報與行業前沿創新型企業充分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應用系列產品。
在展會現場,觀眾可以戴著光明日報智能手表打電話、發短信,還能監測身體機能信息,同時也能瀏覽光明日報客戶端。對智能音箱說出“小明、小明”喚醒口令,便可聆聽“光明夜讀”欄目。智能服務機器人則可以帶著觀眾在展館裡游覽,介紹展廳裡各個板塊的內容。
“大家好,我是小明,誕生於2020年8月。我來到這個世界,將為觀眾朋友們呈現高質量的新聞播報。”字正腔圓的發音、惟妙惟肖的表情,加之聲畫對位的嘴型,一條新聞正由新聞主播“小明”娓娓道來。AI主播“小明”是以光明日報記者為原型,通過數據算法、人臉重建等技術研發制作而成。
AI主播的應用將極大提高新媒體在內容生產過程中的工作效率。光明日報將以“小明”為載體、以特色評論內容為原料,持續推出“小明”系列新媒體產品。
本屆展會推出的5G雲展館,展會結束后也將完整移回報社,為讀者留下一個永不謝幕的雲端展覽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