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一起聽!每個戰"疫"採訪故事都有一份特殊感動

2020年09月08日06:57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一起聽!每個戰“疫”採訪故事都有一份特殊感動

  8月24日至29日,中國記協組織中央和地方35家主流新聞媒體的40名參與疫情防控一線宣傳報道的優秀新聞工作者赴山東威海開展休養調研。

  活動中,大家分享交流深入湖北武漢等疫情重點地區開展抗疫宣傳的難忘故事,研討總結報道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規律做法,並深入鄉村、社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調研學習,接受生動鮮活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見証人民群眾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新風貌,進一步增強職業榮譽感使命感,激發為黨的新聞事業奮斗始終的滿腔熱忱和不竭動力。

  彰顯堅定政治品格 弘揚過硬職業操守

  疫情發生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根據中宣部統一部署,廣大新聞工作者踐行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奔赴抗擊疫情主戰場,報道疫情最新動態,傳播疫情防控知識,書寫抗“疫”一線感人事跡,為提升群眾防控意識、凝聚疫情防控共識、穩定民心激發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記協組織此次活動,就是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記者之家”的重要指示精神,向在疫情防控一線宣傳報道中政治堅定、業績突出、作風過硬的新聞工作者傳遞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

  新聞工作者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真摯的人民情懷和崇高的職業精神,肩負起黨和國家賦予的職責使命。

  作為人民日報社前方報道組副總指揮,汪曉東在前線一“扎”就是84天,他和前方報道組同事們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突出一個“准”字,把握一個“穩”字,強調一個“快”字,在宣傳報道中體現出強烈的政治意識和責任擔當﹔新華社記者胡喆在武漢宣布“封城”后迅速採寫《新華微評:加油,武漢!》等多篇評論,第一時間喊出了“加油,武漢!”“眾志成城、同心戰疫”強音﹔長江日報社記者田巧萍秉承媒體責任、堅守新聞初心,挖掘推出了“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等英模典范。山西廣播電視台梁震、大河報李岩等多名記者第一時間遞交請戰書馳援湖北,湖南廣播電視台“90后”記者白雲龍在疫情一線火線入黨。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記者趙健說:“和醫護工作者們並肩作戰,記錄每一步進展、每一個故事、每一份感動,這是新聞人的職責,更是時代的使命。”

  新聞工作者們堅守採編崗位、發揚優良作風,將抗疫一線作為增強“四力”的實戰課堂。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記者孫利抵達武漢即投入戰斗,承擔現場採訪、直播連線、拍攝視頻、制作錄音等工作於一身,80多天裡採寫200多篇廣播報道。北京日報社記者賈曉宏奔波在北京戰“疫”一線時,作為同行的丈夫接到了奔赴武漢的通知,她堅強地說:“即使是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我的內心也沒有害怕過!”法治日報社編輯張博堅守在后方“戰場”,她除夕夜寫稿,經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力爭對每一個新聞熱點做出最迅速反應。“盼了一年才回家,肯定想和家人多呆一會兒,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必須做好本職工作,用正能量引導群眾,這比短暫的相聚更重要。”她發自肺腑地說。

  新聞工作者們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切實為群眾解決燃眉之困,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高位置。

  在抗疫戰場上,所有人都是沖鋒救人的戰士,新聞工作者在做好報道的同時,也在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蔣曉平幫助未入院患者聯系醫院,尋找看病信息,甚至幫他人墊錢買藥。光明日報社記者晉浩天多方聯系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將捐贈的5000多隻口罩、120瓶酒精棉球和一批藥品帶到了武漢。經濟日報社記者常理主動搜集沒有被收治的發熱患者信息,通過報道或者內參上報給中央指導組,幫助很多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踐行“四力”守正創新 磨練優良職業素養

  在抗疫最前線,新聞工作者們記錄下無數個驚心動魄的現場,採寫出一大批感人肺腑的報道,用手中的筆、鏡頭和話筒生動真實地反映了一線醫務人員、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基層干部沖鋒在前的工作狀態,在疫情防控關鍵時刻起到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他們扎根基層、深入一線,用實際行動印証隻有抵達現場才能抵達人心。

  “在武漢,我們就是以新聞為槍的戰士。”新華社記者王毓國主動請纓,七入“紅區”採訪,採拍的《出院逢生日》《專家戰“紅區”》《出艙了》《護送》等攝影報道引發積極社會影響。黑龍江廣播電視台記者何曉藝、四川日報社記者李寰用腳步丈量武漢的每一個角落:拍攝過靜謐的鬧市區,聽到過武漢人民鼓勁兒的歌聲,步行數公裡直播過火神山醫院搭建過程,記錄下醫護人員流淌的汗水、壓出血印的臉頰、磨紅泡腫的手臂。

  中國青年報社記者孫慶玲、人民公安報社記者王傳宗、健康報社記者徐秉楠、浙江日報社記者鄭文等被醫護人員的感人事跡所深深打動,他們說:“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就是把這些或壯烈或溫情或緊張或鼓舞的時刻真實記錄下來,給大家以信心、勇氣和力量!”拍下張定宇、“讀書哥”等動人照片的湖北日報社記者柯皓深有感觸地說:“隻有真正踐行‘四力’,才能抓住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山東大眾報業集團記者王凱說:“記者就要始終在現場,那裡有讀者的期待、戰友的呼喚、人民的關切,身后有這些力量我們才能更加堅定地沖在最前線!”

  他們緊跟社會熱點和民眾關切,還原最真實的場景、捕捉最生動的細節、洞察最深刻的價值。

  疫情期間,公眾對全新病毒的科學研究成果尤其關注。科技日報社記者張佳星採訪多位基因組學和病毒學領域專家,採寫《冠狀病毒變異成兩個“亞型”?並非實錘》等專業報道,正確引導輿論方向。中國新聞社記者柳俊武大年初六發出《中新時評:心的呼喚》,呼吁對疫情重點地區、特殊人群加以心理疏導,引起高層重視,形成戰疫“關心”機制。廣西援鄂護士梁小霞暈倒后經多方搶救依然不幸去世。面對批評質疑政府工作不到位的聲音,廣西廣播電視台記者李 小玲深入梁小霞工作的醫院、就讀的學校和她的家裡採訪,用真實客觀的報道展示了梁小霞的甘於奉獻、大愛無疆,也回答了公眾質疑。

  他們創新報道形式、拓展報道內容、升級報道方式,採寫編播了一大批精品佳作。

  一直堅守一線的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梁建強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武漢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出《今天,20萬斤活魚運至武漢》等系列媒體融合報道,累計點擊量過億,《武漢戰“疫”影像記》《他們把防護服穿成了“記事本”》等新媒體報道點擊量突破千萬。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常亞飛隨時錄制奔波行程、小區探訪、醫患採訪和社會調查,即時回傳后方編輯生成新媒體產品,多篇報道斬獲“10萬+”。“對不起護士長,我給大家丟臉了,我沒有堅持下來”“我們就是干這個工作的,我們不進方艙誰進”“護目鏡裡總有煩心的汗珠滾來滾去”……寧夏廣播電視台記者楊榮記錄下白衣戰士們的同期聲,流著淚寫下《寧夏百人護理隊 守無悔初心護生命之艙》《愛因戰疫而延遲 疫情不退我不退》《方艙日記 用愛照亮你我回家的路》等新聞特寫,感動無數聽眾。

  深入火熱基層一線 感受精致威海魅力

  在調研中,新聞工作者們參觀了甲午海戰陳列館、郭永懷事跡紀念館等,痛惜國恥國殤、緬懷民族英雄,考察了東楮島村、東墩村、王家疃村等美麗鄉村建設和海洋產業發展,走訪環翠區花園社區體驗幸福祥和的城市精神面貌,親身感受威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蓬勃向上。

  在劉公島中日甲午戰爭紀念館,一張張照片、一件件文物、一座座雕塑都在無聲訴說著那段屈辱悲憤的歷史。

  參加休養調研的編輯記者參觀劉公島中日甲午戰爭紀念館。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唐穎深刻感到:“國家強大,才能不受外敵欺辱,人民才能挺起腰杆,要以史為鑒,珍惜當下的和平繁榮,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己任。”中國婦女報社韓亞聰說:“百年抗爭、百年奮斗,站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歷史節點,我們要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強大。”

  參加休養調研的編輯記者參觀郭永懷事跡紀念館。

  “兩彈一星”科學家郭永懷的英雄壯舉讓大家“淚目”。長江日報社田巧萍動情地說:“那是一段偉大的時代:領導人的堅強意志、人民的空前團結、精英們的一心向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步一步走向復興。”安徽廣播電視台叢文說:“先輩們為建設新中國付出了青春和生命,如今這個神聖使命交付到我們這代人手中,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退縮。”

  走進榮成東楮島村、東墩村,記者們紛紛贊嘆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厚重的人文歷史以及村民生活的時代變遷。

  參加休養調研的編輯記者參觀山東省榮成市東楮島村。

  中國日報社王曉東、農民日報社鄧俐等被東楮島村極具特色的海草房所吸引:“村容村貌干淨整潔,襯以綠樹、藍天、大海,美得讓人想一留再留。”揚子晚報社薛兵說:“昔日的海草房如今變成了漁家樂,草房子成了漁民致富的金飯碗!”人民鐵道報社陳亮說:“威海榮成突破了‘靠海吃海’,小康是倉廩實、衣食足,也是推門見青翠、閉牖樂天真。”

  威海人民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王家疃村、花園社區等展示了威海在經濟飛速發展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成功經驗。

  參加休養調研的編輯記者參觀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王家疃村。

  走進王家疃村,中國吉林網路豐源贊嘆:“這就是現代桃花源啊!”內蒙古日報社劉春說:“小橋流水人家,學堂大院書屋,民宿公園咖啡吧……如果不是村民黝黑質朴的臉孔、小河洗衣的農婦,誰能相信這是一個村庄?”蔬菜上牆、地上作畫,花園社區從“老破舊”搖身變為精致社區,南方都市報社劉軍不禁為“當地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把以人民為中心融入工作的服務理念”點贊。

  經歷了與白衣戰士並肩的逆行戰斗和勇敢堅守,威海人民的安居樂業和淡定從容在新聞工作者眼中倍感珍貴,大家對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戰線“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新聞戰線增強“四力”優秀新聞工作者威海休養調研活動,讓新聞工作者在“歷史的教科書”中夯實了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唯有心中有人民、胸中有情懷、肩上有擔當,才能走好新時代新聞人的長征路。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