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央媒體集中推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報道

銘記歷史 放大和平聲量

2020年09月08日13:1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根據抗戰老兵朱鵬祥的真實故事改編成微電影《七十五》。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新華社推出《國家相冊》特別節目《父輩的抗戰》。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75年前,日本代表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簽字,侵華日軍隨即向中國投降。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付出巨大犧牲換來的,這場戰爭不僅有力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更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國家尊嚴和民族榮譽,因此,對於這一紀念日背后歷史的回顧以及尊重歷史、珍惜和平的宣傳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不少人還記得2015年9月3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這一活動表明了中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的態度。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今年9月3日前后,在報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台,中央媒體連續推出內涵深刻、形式豐富活潑的報道,將回顧歷史、倡導和平的氣氛推向高潮。

重磅評論提升紀念高度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活動隆重且庄嚴。9月3日上午,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在位於北京西郊盧溝橋畔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舉行。當天下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這些紀念活動的圖像和重要內容在各家報紙9月4日頭版上得以呈現。

而9月3日當天的報紙,則以各家媒體的評論最為亮眼。

《人民日報》9月3日頭版發表了社論《凝聚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做了回顧,強調了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及其重要意義,並將評論的重點放在將現實與歷史結合上,激勵讀者銘記歷史、警示未來,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凝聚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面對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機,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整篇社論語言鏗鏘有力,氣勢磅礡,但又適時加入了詩句、比喻等點睛之句,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有助於讓評論起到更好的說理效果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光明日報》在刊載《人民日報》社論《凝聚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的同時,於9月3日在其評論版上發表評論《抗戰精神因傳承而不朽》,從熱映電影《八佰》講起,帶領讀者回憶抗戰先驅“用血肉之軀在中華大地上筑起一道道抗擊外侵者的新的長城”的歷史,非常有畫面感。文章強調“一個國家的強大,既需要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的硬實力,也需要思想、文化、精神、倫理、道德等軟實力”,從而引出“抗戰精神並未過時”的論點,並結合當前我們要面對的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全球抗疫的挑戰的現實,呼吁讀者“更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這篇評論篇幅不長,但有理有據地回答了“在當代紀念抗戰勝利有什麼意義”這一問題,配合流暢的行文,感染力強。

《弘揚抗戰精神 擔當強軍重任》則是《解放軍報》9月3日的社論主題。這篇評論在闡述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意義后,重點闡述了“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的論點,強調“我軍作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必須強化使命擔當,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打仗意識,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緊迫感,奮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快提升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能力”。

史實呈現勾勒歷史輪廓

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9月3日前后,多家報紙呈現了與抗戰有關的故事,為那段歷史提供重要見証。

9月4日的《人民日報》第13版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刊載了報道《修護731遺址群 還原歷史真相》。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731遺址群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細菌戰遺址群,這篇報道講述了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証陳列館的工作人員克服重重困難,搜集勞工証言和731部隊罪証實物,並進行整理和展陳的故事。“接受實驗的人被綁在十字架上,飛機飛過來,投下細菌彈”“戰敗以后,把剩下的實驗者都殺了”……文章中呈現的來自731部隊日本老兵的証言,展示了殘酷而真實的歷史真相,突出了希望讀者以史為鑒、珍惜寶貴和平的主題。

《光明日報》9月3日推出的報道《重溫偉大抗戰精神,凝聚砥礪奮進力量》則講述了4位深受抗戰精神熏陶的普通人,通過參軍、收集整理南京大屠殺實証資料、發起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等行動,傳承抗戰精神的故事,樹立了將歷史精神用於實際工作的榜樣,這一策劃十分巧妙。

除了記者寫作的通訊報道外,許多報紙還刊載了不少講述歷史故事的回憶與研究文章。

《光明日報》在9月4日《光明文化周末·文薈》版上,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寒夜中的火光——記巴金的抗戰歲月》一文,通過講述一位作家在抗戰期間的故事,表現了當時的戰爭對於民眾的影響以及知識分子的不屈斗志。文中提到,抗戰時期,巴金完成了長篇小說《火》,該書分三部,而從第一部的寫作歷程來看便經歷著戰火硝煙與無奈輾轉:1938年5月,在廣州,在敵機的不斷轟炸中,巴金寫下小說前三章,后來因敵機連續的大轟炸而中斷寫作。當年9月,他從漢口回到廣州,續寫了第四章,不久日軍從大亞灣登陸向廣州進發,巴金和朋友們離開廣州。12月在桂林的大火中,巴金續寫小說。1940年7月,蟄居“孤島”上海的他,開始接著寫,卻又因租界裡敵人的大搜查中斷。后來,到了昆明,他才終於完成寫作……該文系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所寫,文中提到了大量巴金的作品,也給出了文藝評論方面的論述。文章始終緊緊圍繞抗戰主題,勾勒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愛國作家形象,文章雖長,但讀起來毫不費力,甚至有意猶未盡之感。

9月4日的《解放軍報》上刊載了《抗戰烈火中鍛造出的馬步槍》一文,回憶了抗日戰爭初期,為了提高戰斗力,八路軍制造八一式馬步槍的故事。文章提到了很多細節,比如為了克服材料不達標、技術不足、設備簡陋等問題,劉貴福等老一輩兵工人嘗試了很多土辦法,利用磨盤打造槍管孔洞、用紡車式土鏇床拉出合格膛線等。這些小細節的呈現,體現了“克服一切困難都要上”的軍工精神,也表現了八路軍抗戰的決心和實際行動,讀罷讓人深刻體會到“艱苦奮斗”的實際含義。

多樣形式擴大傳播范圍

不僅在報紙上,在融媒體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的內容以更豐富的形式呈現了出來。

新華社繼續讓老照片講故事。在微信公眾平台,新華社推出了《已經過去75年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微信中展示了大量老照片,展現了南京大屠殺等戰爭造成的苦難,講述了楊靖宇、謝晉元等抗戰英雄的抗爭故事,文章雖然不長,但抗戰老照片與今日中國的對比,讓人感到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新華社還推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特別節目《父輩的抗戰》,呈現了楊靖宇、戴安瀾后人對父輩抗戰故事的回憶,還講述了川軍戰士王建堂在出發抗戰前收到其父親贈送的一面寫著一個“死”字旗幟的故事。視頻用老照片配合動畫模擬場景的形式,還原當時的場景,體現抗戰英雄們將國家安危放在個人安危之前的精神。視頻文案與畫面契合度很高,解說語氣克制,冷靜的敘述讓觀眾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之中,視頻總體感染力非常強。

《人民日報》推出的微電影《七十五》根據抗戰老兵朱鵬祥的真實故事改編。視頻開始時,老人拿著一個記事本,本子上寫著戰友的名字和犧牲時間。原來,老人是新四軍第四師十一旅三十一團的最后一位健在者。在烈士陵園,老人面對314名抗日殉國英烈的名字說:“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你們可以放心了。”英雄浴血疆場,卻無法親眼看到為之犧牲的國家變成什麼樣,這一幕,不禁讓人潸然淚下。視頻最后顯示一行字:“隻要我們銘記,英雄就不會離開”,提示讀者不應該忘記這些戰斗英雄。

9月3日當天,多家媒體發布多條與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有關的微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宣傳海報,有將75年前的抗戰歌曲配以圖像剪輯成視頻的,還有對抗戰紀念活動的實時報道,多條微博點贊量過萬。許多網友留言:“吾輩當自強!”“珍視和平,銘記歷史!”

在抖音上,許多媒體也發布了與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有關的短視頻。新華社發出的一則視頻,呈現了抗戰老兵葉道清回憶九死一生的抗戰經歷,提到戰友時激動落淚的情景,老人顫抖的聲音和布滿傷痕的腿,讓人在短短的視頻中感受到中國軍人付出的巨大犧牲。《人民日報》則推出了一個回顧2015年九三閱兵的短視頻,受閱部隊鏗鏘有力的步伐、先進的武器裝備,配上富有動感的背景音樂,讓人生發出對如今的中國走向富強的自豪。這則短視頻下,網友評論道:“每次看到都有一種震撼感。”還有網友說:“等我長大了,我也要報效祖國,我也要當兵,說到做到。”(見習記者 隋明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