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以電視的名義傳達和影響
電視,作為主流媒體,必須始終堅持通過自己的方式和優勢,做好對文化自信的傳達,擴大對文化自信的影響。同時文化自信也為電視新聞工作者注入了底氣和靈魂,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時代精神,已成為廣大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共識。這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電視責任和使命的要求。
思考:文化自信於主動中制造“好聲音”
電視新聞工作者應加深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即在加深理解中明白“我是誰”﹔要把文化自信與受眾的關系理得更清晰,即在清晰的認知中明白“為了誰”﹔在職業和使命的實踐中,春風化雨般地將文化自信與受眾的需求溫暖且有力地融合在一起,即在這種融合中明白“依靠誰”。
“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主動性尤為重要。主動地將黨和政府的聲音詮釋為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易於受眾對文化自信的接受﹔主動地通過與時俱進而又豐富多彩的電視作品告訴受眾“新時代的文化是先進文化”,加深受眾對文化自信的認識﹔主動地去思考受眾在認識和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中需要電視工作者通過什麼樣的形式去解答,增強受眾對文化自信的持久性和堅定性。
實踐:文化自信貴在始終堅持群眾觀點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深深植根於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不斷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這就需要電視工作者把群眾觀點深深植根於工作的總體思路中,將群眾觀點作為辦好電視內容的根本立場。
——人民群眾中有無窮無盡的智慧。這種緊貼地皮,有煙火氣和基層溫度的群眾智慧,是來自實踐彌足珍貴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傳統,它能夠幫助我們判斷什麼樣的節目能體現文化的先進性,什麼樣的節目能強有力地支撐文化自信。
——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需要在文化自信中表達、傾訴和解決。電視工作者應用那種看似無形其實能直抵人心的正能量,幫助更多的人堅定文化自信,同時在關注人們的喜怒哀樂的時候,通過電視看到我們對生活的提煉,並且接受這種提煉所收獲的文化精髓和生活營養,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華。
大到一個頻道的辦台理念、受眾定位,小到一台晚會的策劃思考、節目編排,我們的著眼點放在什麼地方?是不是放在了人民群眾對文化方向和文化自信高度統一的層面?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生活的創造者,還是社會變革的中間力量。電視擔負著傳承文化和創造精神的責任和使命,堅持群眾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忘記。
方向:文化自信的延續途徑是接地氣
多年的工作實踐讓我深深感受到:電視工作者隻有將深入基層一線堅持為一種常態,才能把人民的偉大實踐和時代的深刻變遷融於作品之中,讓沸騰的生活變成滾燙激揚的文字、栩栩如生的圖像、撥動心弦的音符、打動人心的節目。
電視工作者在傳達文化自信和擴大文化自信的影響時,要把接地氣擺到重要位置,因為接地氣的重要性有三:
其一,接地氣“接”的是基層群眾對文化自信的認識和理解。這是要通過節目去回答的。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節目,可以告訴基層群眾:相信正能量的文化能夠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
其二,接地氣“接”的是基層群眾對文化自信的基本需求和深度訴求。這同樣需要節目來回答。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需求和訴求的節目,是呼聲的代言,亦是心聲的代言。
其三,接地氣“接”的是基層群眾對文化自信的反饋。這仍然需要節目來體現。群眾對我們的電視節目歡迎與否、喜歡與否,是他們在文化自信上的直接反應。這是一種非常透明的反應,是任何東西難以遮掩的。
接地氣是電視工作者工作作風和職業態度的最直接、最本質的體現。因為今天的電視文藝需要來自基層、來自生活、來自群眾、來自土地的重量和溫度。基層情況、群眾觀點,包括現場、人物、語言、風俗、習慣等等,都需要在接地氣中去認識去理解去反映。唯有此,電視工作者和基層群眾的文化自信才能融到一起,才能“心有靈犀”。
火熱的生活和火熱的土地,在我們的腳下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文化自信,從這裡出發!
(作者單位:山西廣播電視台黃河頻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