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華中科技大學舉辦“新聞周”系列講座

密切聯系業界 讓學生感知新聞一線

湯廣花
2020年09月15日13:1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華中科技大學舉辦“新聞周”系列講座密切聯系業界讓學生感知新聞一線

一周內每天邀請一家媒體的記者,圍繞“危機時刻的新聞生產——疫情深度報道的體驗與思考”這一主題展開分享,近日,由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主辦的華中大“新聞周”系列講座順利閉幕。講座中,受邀記者們介紹了各自所在媒體的工作經歷﹔學生們聆聽了疫情報道生產的鮮活故事,也對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方法形成初步認識。9月11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周婷婷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通過“新聞周”的形式,密切學生與業界的交流﹔在這個新聞業態、傳播生態日新月異發展的年代,推動新聞教育與時俱進、與業界良性互動。

記者親述 深入分享

本次“新聞周”系列講座以線上會議的形式開展。來自《財新》《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和澎湃新聞等5家媒體的8位記者,結合所在媒體在疫情報道中的作品進行了分享。

從1月30日到4月25日,澎湃新聞記者趙思維在駐守武漢的87天中,完成了多篇新聞報道。其代表作品是集合了360度全景VR動畫、文字、視頻等多種元素的融媒體報道產品《方艙策》,記錄了方艙醫院從規劃建設到全部休艙的整個過程。在他看來,作為新聞傳播學子,較高的媒介素養是區別於其他專業學生的基本能力,面對海量的信息,應該時刻保持警醒的頭腦,學會辨析。

《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記者王景爍在本次疫情報道中主要對志願者群體進行了採寫。她認為,報道志願者的故事不能局限於簡單的好人好事,而應該注意到志願者是聯結醫護與民眾之間的橋梁,從志願者的故事出發也符合特稿寫作中對於“小切口”的需要。談起當特稿記者的收獲,王景爍總結為,看到一些維度、體驗一些生活、弄清一些邏輯。

“新聞現場報道往往包含較大的不確定性,這要求記者提前做好充分的信息儲備,並能靈活判斷、隨機應變。”《三聯生活周刊》記者張從志重點分享了疫情初期自己在幾個重要新聞現場的工作過程。他說,自己所在的社會部經常報道突發事件,這就要求記者在短時間內迅速捕捉有效信息,協調採訪資源,完成採寫。自己平時快節奏的稿件生產,也為疫情期間持續、穩定的內容輸出打下了堅實基礎。

講座中,《財新》實習記者黃雨馨、王顏玉和張陽結合自己的疫情報道實例,分享了大量新聞採寫的操作細節。《南方周末》記者張笛揚告訴現場的學弟學妹們,記者這份職業雖有艱苦的一面,卻能讓人快速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深入獨到的見識。

仿效先賢 回歸初心

“今年的‘新聞周’活動是一次初探,接下來還將逐步完善。”周婷婷告訴記者,“新聞周”這一形式,在新聞教育史上早已有之。早在1911年,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就推出了“新聞周”,邀請業界精英來校演講交流,延續數十年,“新聞周”成為全院師生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1931年,燕京大學新聞系主任黃憲昭作為密蘇裡大學的畢業生,將母校的“新聞周”制度引入燕大,每年拿出一周的時間,邀請業界記者到校,與師生展開深入探討交流,收效甚佳。周婷婷說,新聞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當下新聞教育正面臨變革,“我們希望仿效先賢,回歸新聞專業教育的初心。再度通過‘新聞周’的形式,密切與業界的交流,共同探尋嚴肅媒體、深度報道的前路。”

據了解,新冠疫情發生后,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和澎湃新聞聯合推出特別策劃《@武漢——抗疫故事接龍》,成為學生們的特殊實習項目。學院大三、大四年級的18位同學組成核心報道團隊,通過記錄在武漢與疫情搏斗的人們,呈現出他們在疫情之中的經歷、心情與感悟,以及面對生命考驗的自我重建。在這期間,報道團隊結識了一批優秀的媒體及記者,學院便快速推出了第一期“新聞周”活動。

“今年的‘新聞周’,主要邀請的是疫情報道前期表現較為突出的媒體,偏重深度報道。”周婷婷介紹,系列講座結束后,學院又指導學生對參與疫情報道的湖北本地媒體人進行了系列報道,進一步拓展了“新聞周”活動的形式,使其內容更豐富、更立體。

引進業界精英進課堂等新聞教育活動,是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的一大傳統。在周婷婷看來,相較於一兩位業界專家進課堂等較為零散的新聞實踐活動,“新聞周”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利用一周的時間,邀請業界專家更加集中、更加深入地與學生互動交流,能夠一次性展示多種媒體的不同探索﹔同時,將業界新變化融入課堂,也是新聞教育的良好補充。今后,華中大“新聞周”將以線下交流為主,注重媒體類別的選擇,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助力新聞學子成長。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